【黄巾之乱】的意思和解释
- 发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6)的大规模民变。党锢之乱后,政治黑暗,社会不安,钜鹿人张角组织太平道作乱,因参加乱事的人都在头上裹着黄巾,作为标帜,故史称为「黄巾之乱」。
目录 |
源头
宦官横行,民生凋敝,终于引发了黄巾之乱(Yellow Turban Rebellion)河北钜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与弟弟及门徒一起以「黄天」使者的名义为民治病。据张角等人说,「黄天」(神)随时观察每个人的行为,并对犯罪行恶的人加以惩罚,其罚就是疾病,因此,他们的治疗法事先让病人忏悔自己的罪行,再喝符水,祈神宽宥。而悔改主要乃在于行善。张角等倡导的个人救赎方法深受无依无靠,日日为饥饿所逼的流民欢迎。声势扩延急速,不多久,徒众已达数十万人,片即现在的江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张角遂把这些徒众分为三十六「方」(教区)。每「方」约一万人,「方」的领袖是张角的门徒,信徒称之为「师」,而「方」也是将军之号,故教与军合而为一。其顶点则为张角,张角号天下将军,其弟张宝号地公将军,另一弟张梁号人公将军。此一教团称为「太平道」,主张在「黄天」之下进行彻底悔改,同时认为东汉朝廷是不肯悔改的罪恶根源,而宣判后汉(苍天)的死刑:「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决定于灵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三月五日起事。后因长江方面的大方马元义被捕,提早于二月起事,徒众皆缠象徵「黄天」的黄巾,固史称「黄巾之乱」
经历
黄巾之乱起事后,汉室以外戚何进为大将军,警备首都洛阳,派皇甫嵩和朱寯往讨黄巾于河南东部和南部,卢植往讨黄巾的根据地河南东北部,并大赦党人,以免挡人与黄巾联合反抗政府。张角过世后,黄巾之乱始平。但黄巾余众与其他乱事仍然持续不绝,先后有河南、河北的黑山之乱与山西的白波之乱。青州和徐州的黄巾余党到公元一九二年始降曹操,为乱达九年之久。这些投降曹操的黄巾士兵有三万多人,连同家人有十万多人,曹操对他们颇为宽大,并未加以解散,更名为「青州兵」,成为曹操的军事支柱。
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张角、曹操
英文关键字:Zhang Jue、Cao Cao
出处
李永炽/着。中国全集2历史中国,1982年出版,页85~86。锦绣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