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亚】的意思和解释
目录 |
生平
张秀亚(1919-2001)张秀亚女士出生于1919年,祖籍河北省沧县(今黄骅县),曾任教于我国台湾省辅仁、静宜大学。张女士四岁识字,稍长就读天津贞淑小学、河北省第一女师,后考入辅仁大学。张女士于十四岁开始创作,写作生涯长达七十年。早年她投稿天津大公报副刊,得到主编萧乾和沈从文两位知名作家的鼓励,高中即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书作《大龙河畔》,不仅被同学称为「小小诗人」,也被称为北方最年轻的女作家。张女士着作多种,文学着译和评论达八十余册,其散文着作《三色堇》、《北窗下》、《曼陀罗》、《牧羊女》等均深受读者喜爱,不仅畅销一时,也被编列为台湾中、大学教材,数十年来对华文文坛有很深远的影响,作品有些被译为英、法、韩文。
抗战期间,张女士曾任四川重庆益世报副刊主编兼社论委员,到台湾后任教多所大学和研究所,曾应聘为台湾文艺基金会散文及翻译评审委员、中山文化基金会散文评沈委员,以及洛城作家协会故问。其着作分别在台湾省和中国国内出版。七年前定居洛城后仍坚持写作,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亦获得美国汉学界的肯定,史丹佛大学和国会图书馆收藏了她的全部作品,国会图书馆甚至特别请她亲自朗读多首其作品,录制成录音带予以收藏,美国多所大学研究生写博士论文也都将其作品当作参考书。张女士曾获辅大首届杰出校友奖、中语文艺协会首届散文奖、中山文化基金会首届散文奖、妇联会首届长诗徵文首奖、亚州华文作家协会文学贡献奖、洛杉矶橙县中华文化协会文学成就奖、洛杉矶作家协会文坛导师奖等。今年五四文艺节,她荣获中语文艺协会颁予的荣誉文艺奖章,原拟返国亲自领奖,却因身体不适入院检查,由中央日报副刊主任林黛曼代为领取,也因此成为她最后的遗憾。
张女士的作品从四零、五零年代开始曾经陪伴那时代中的许多年轻人成长。其作品中不仅亦师亦画,更富人生哲理和时代意义,不少散文创作初学者奉其作品为经典之作。然而她在文学园地的成功并非偶然的,她对创作有独特的见解。
观点
张女士为一虔诚天主教徒,其作品中从不讳言其自身的宗教信仰,并深以为天主教徒为荣。
文艺创作开始得很早,与同辈作家林海音一样,都崇拜欣赏京派女作家凌淑华及英国意识流作家吴尔芙等,并从中吸取创作养份。她说过:「自生活的最细微处,反映出那颠扑不破的真理」。她早期写作题材,多属幻思梦想等个人悲喜,风格隽逸空灵,透发着浓重的伤感与幽怨,字里行间带一种烟水迷离的韵致。
而在经历人生种种磨难的中年之后,写作文风逐渐贴近现实,更注重真实生活所能带来的启发,擅长于微小的日常琐事中见微知着,从一粒细砂,一片花瓣,一点星光,寻觅出对人生的深厚启示。她认为,文艺作品的取材可大可小,但要从小处着手、往大处着眼;微小的题材,经过创作者的慧心诠释和妙笔描绘,一定能写出人性的光辉和宇宙间的真理。她也认为,一篇好的作品不仅要有生命,还要有魅力,乃至文章在疾徐自如中往前进展。
着作
《人生小景》散文和小说合集《我的水墨小品》《写作是艺术》《诗人的小木屋》《湖水秋灯》《石竹花的沉思》《三色菫》《白鸽.紫丁花》《爱的轻歌》(原名为凡妮的手册)《海棠树下小窗前》《爱的又一日》《张秀亚作品选》《杏黄月》《月依依》《张秀亚人生感情散文》等
评价
●当时年代北方最年轻的女作家●文坛「美文」大师●《现代台湾文学史》分析张秀亚的散文创作技巧,认为她以「虚实结合、意象动人」的手法,「抓住带有本质特徵的细节加以重点刻画,反覆宣染,以尽其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