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次级文化】的意思和解释
【学生次级文化】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
学生次级文化
学生次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个人与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构成学校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观念、态度和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学校整体的学习规范和学业成就。学生次级文化的研究,通常并不包括小学生次级文化,因为小学生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大体上是遵从成人(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与期望,在模仿与认同成人的规范中进行学习活动(接受社会化)。所以儿童时期的次级文化事实上是依附于成人,本身并无明显特徵。(陈嘉阳,2012)
学生次级文化具有和主流文化相同的特徵,但更有独特的面貌,如关心特定的活动、主题,以别于主流文化。由于年龄相仿的学生面临相同的情境(例如完成学校作业、通过考试、应付父母的威权、心理的困扰?等),经由彼此的相处与社会互动,将会发展或形成一套特有的价值观、态度与生活方式。
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
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可从个人、学校及社会三方面加以探讨(李佳玲,2002):
- 个人方面:学生在身心各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性质将形成其次级文化中的某种特色。
- 学校方面:学校气氛、师生关系以及同侪团体的规范均会影响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
- 社会方面:由于发展与变迁过于快速,导致固有文化体系的脱节、新旧文化的冲突以及价值体系的混乱,年轻一代的学子无法接受上一代所给予的生活意义与行为典范,世代之间无法取得共识,因此转而寻求年龄、思想相近的同侪团体之认同,在彼此相互影响及采取共同行动的结果下,形成了次级文化。另外,消费能力的提升、大众传播媒体与商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也会加速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
学生次级文化的特质
依据次级文化的意义,与多位学者的分析(李亦园,民73;何英奇,民74;林清江,民78;陈奎憙,民79,Coleman,1961),可综合整理成以下数项学生次级文化的特质(引自罗明星,2003):
- 是学校一部份:学校是社会中的次级社会,有其特殊的文化体系,即学校文化。而学生次级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一部份,与学校中其他次级文化有别。
- 是构成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
- 学生次级文化经正式或非正式的过程而形成,学生非正式团体,所形成的价值或规范,是构成潜在课程的重要部份。
- 学生次级文化常形成一种特殊潜在的「环境」,影响学生在教室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与结果。
- 学生次级文化具有一定功能,一方面协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另方面影响学校正式组织,促使学校环境改善。
- 是交互作用的结果:学生次级文化表现的特质,会促成学校行政、课程、教学的改变;学生团体、行政人员、教师团体均与学生次级文化产生互动。
- 是一种「过渡性」的产物:青少年处于儿童期转变到成人期的过渡期中,因此,所形成的次级文化是过渡时期的产物,表现独立自由,企求使自己顺利转至成人世界。在这过程中,基本上是顺应学校生活的方式,并非刻意抗拒成人文化的价值体系。但若学校文化无法满足学生所需,则学生可能会对学校产生厌恶,形成消极性或反抗性的次级文化。
- 是社会变迁中的新产物:学生次级文化是近三十年来,社会变迁下的新产物,社会变迁也会形成学生的次级文化。
- 是横断性的次级文化:学生次级文化,并非纵贯性的,非上传下接的,非一代传一代;而是在各种年龄层中发展而成,也受横向新潮传播的影响而形成。例如,美国之庞克文化、嬉皮文化…等青少年次级文化,传到中国,也会形成独特的学生次级文化。
- 是同龄同质的次级文化:由于年龄相近,使得他们沟通意见时没有隔阂,彼此相互照应,在精神上相互寄托,再加上渴求心理慰藉的因素,学生在同侪之间寻求支持及认同,重视同侪团体的价值规范,其行为模式以同侪团体做为参照标准。
- 是附属型的次级文化:学生次级文化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附在传统文化或者是学校文化之中。其组成份子为学生,有自己的价值规准,在学校体系中产生,是构成学校主文化的其中一环。
- 是对形式主义的反抗:青少年反抗成人世界的繁文缛节;所以,在言行、服饰上流露不拘形式,不墨守成规的特性;喜好简洁,省略的语言和人际关系;崇尚自然、本性、不客套、不虚伪的生活。
- 是对机械化的生活不满:工业社会代表着:冷漠、机械、枯燥、单调,青少年往往不满现实社会的刻板冷漠,在行动上表现出:活泼、明快、调皮的特性,喜欢追求创新、标新立异。
- 是对功利商业主义的抗议:商业功利主义,唯利是图,缺乏灵性、铜臭味重;而青少年往往对此不满,所以崇尚无代价、无报酬的慈善活动,倡导社会关怀,爱群体生活,从中追求非功利的友谊,找寻心灵自然的交流。
- 是自我表现的趋向:青少年学生,希望挣脱成人的束缚,反传统、反权威的作为,使得个人在同侪团体中获得敬重。而且,青少年喜欢追求创新、发挥自我,追求自立自主,喜爱直接了当的活动,进一步追求自我表现。
中英文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学生次级文化
英文关键字:Students’ Subcultures
参考资料
陈嘉阳(2012)。教育概论(上册),页225。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李佳玲(2002)。
罗明星(2003)。初中资优班与普通班学生次级文化之比较研究。
【学生次级文化】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型态。这种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型态,称为学生次级文化。学生次级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可能与成人文化相符,也可能与其相违。
有关学生次级文化的研究,约可归纳为四类:
第一是有关青年文化存在及其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倾向的研究。此类研究发现,在部分学生团体中,学业成就并非学生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男生运动及女生的人缘反为其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将此种现象称为青年同侪的反智主义。
第二是与反智主义相反的研究。此类研究发现,学生次级文化虽然存在,但不一定具有反智主义的倾向。青年人不一定反对学业成就,其价值观念也不一定与成人价值观念相违。
第三是有关学生次级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此类研究发现,学生次级文化所受影响因素及程度,在不同的社会有所不同。在英、美社会中,学生次级文化受同侪团体影响较大;在苏联社会中,成人社会对学生次级文化的影响较大。
第四是从参照团体(Reference Group)理论,探讨学生同侪团体影响学生次级文化的情形。学生因其参照团体性质之不同,而有差别的行为表现。如其参照团体强调学术气氛者,即易勤勉向学,期有所成;其参照团体强调反社会价值气氛者,则习于破坏及违犯校规。
国内有关学生次级文化的探讨,不出两种途径,一是文化因素的探究,另一是文化类型的区分。文化因素的探究,主要是遵循柯尔曼(J.S. Coleman)的典范,认为学生次级文化是价值、态度、活动、喜好、地位体系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总和。虽然各个研究调查的文化因素不尽一致,但归结起来仍可明显的看出,我国自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普通教育系统,学生次级文化并无反智主义的倾向,而高职、五专等技职教育系统的学生次级文化,则较具有反知识及反学校的特徵。其中缘由,值得探讨。至于区分文化类型的途径,主要是参酌克拉克(B.R. Clark)与特罗(M. Trow)的模式,依据学校生活所重视的价值取向,将学生次级文化予以归类。譬如以初中学生为例,曾有学者就其对校内正式之知识学习及非正式之同侪活动的期望,将学生次级文化分为统整、主知、社交、冷漠等四种类型。上述这两种途径的研究,大抵侧重统计量化的分析,缺乏「质」的资料,因而无法说明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过程、实质生活意义及其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关联。未来的研究必须针对这些关节,予以补强。(参见「青年文化」、「反学校文化」)
--作者:胡梦鲸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