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鸿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鸿

繁体

廖鴻基

拼音

liào hóng jī

怎么读

【廖鸿基】的意思和解释

【廖鸿基】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生平:

廖鸿基,一九五七年生,台湾花莲人,花莲高中毕业。曾经做过水泥公司采购员,也曾经到印尼养虾。廖鸿基三十五岁那年,不顾亲友的异样眼光,成为职业讨海人,并且开始写作。39岁时他筹组「台湾寻鲸小组」,在台湾东部海域从事鲸类海上调查,小组里其他成员包括渔民、影像工作者和文字工作者。41岁时,他发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担任创会董事长,从事关怀台湾海洋环境、生态和文化等工作。生长在靠海的花莲,捕鱼是廖鸿基的职业,海洋是廖鸿基安身立命的天地,海洋既是他生命中不可脱溢而出的轨道,也是他创作的源头。多年讨海人的生涯,廖鸿基和海洋的关系,已经从渔夫的身分变成朋友。他的作品从描写鱼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出发点,进而发展出属于自己和海洋的语言对话,他以丰富的海洋经验和细腻敏锐的观察,实地用文字和影像来为海洋作纪录。他曾经获得时报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赖合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代表作有《讨海人》、《鲸生鲸世》、《来自深海》等。

创作历程:

廖鸿基崛起台湾文坛,是一个异数。他在成为职业讨海人之前,曾经投入政治运动之中,担任过花莲县议员服务处的助理,也曾远赴印尼受雇养虾,最后选择了讨海人的生涯。这些经历,都与一般台湾作家的养成惯例殊异;他在成为渔人之后第二年,就以〈丁挽〉一文获得时报文学奖散文类评审奖,此后连连获得文坛奖项,1996年出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讨海人》,纪录他的讨海经验,确立了他作为台湾海洋作家的地位。他在这十年之间,总计已经出版了《鲸生鲸世》、《漂流监狱》、《来自深海》、《寻找一座岛屿》、《山海小城》、《海洋游侠》、《蓝色札记》、《花莲海岸行旅》、《台11线蓝色太平洋》、《漂岛》、《台湾岛巡礼》等十一部作品。以质与量来看,在同一时期的作家中也属品质齐一、产量丰富的作家之一;以作品涵盖的范畴而论,他从花莲海域写起、从渔人讨海经验写起,逐步扩大、深化,最后回返台湾的陆地,试图搭建台湾岛屿与海洋的桥梁,建构台湾探向海洋的新思维,这样的努力,可能也属当代台湾作家中较有系统地以书写表现其创作理念者之一。廖鸿基的作品多为散文,却又有小说叙事的魅力,他既写出了长年海禁之下台湾人靠近却又陌生的海洋图像,也表现了围绕着台湾的大海的繁复面貌,以及海中生物,特别是鱼类、鲸豚的生态现象,最后及于台湾海洋文化的整建理念──这样的书写企图,如波涛之涌动、如水纹之绵密,不停不歇,因而使他的海洋书写在台湾文学领域中建立了鲜明的特色,形成丰饶的海洋想像世界。十年坚持,十年苦斗,也是多数台湾作家所难企及。


作品特色:

廖鸿基从三十五岁那年正式「下海」成为职业讨海人开始,大概没有想到有一天广阔的海会以波涌起伏的浪改变他的人生,让他从一个海上讨鱼的渔夫,从一个和大海拼斗的船员,逐步成为一个书写海洋的作家。这或许是上天的安排,让一个拥有山海印象的渔人,通过海上漂泊、暴风巨浪的死亡威胁,乃至于讨海过程中捕捞的渔获,来面对生命的意义,因而写出动人的文章、为台湾的海洋文学开创新的境界;但是,更深层地看,这可能有更多是来自廖鸿基对于他所生长的台湾,有着深沉的彷若从海洋深处拔起的高山一样的眷恋,这才使他在不断出海的过程中,得以省视、反思,回返到他所出发的港岸、他所出生的土地,为台湾踏履实践,并透过不断的书写,建构「海洋台湾意象」和文化的所在。

着作:

着有《讨海人》、《鲸生鲸世》、《漂流监狱》、《来自深海》、《寻找一座岛屿》、《山海小城》、《海洋游侠》、《台11线蓝色太平洋》、《漂岛──一趟远洋记述》、《台湾岛巡礼》、《脚迹船痕》、《海天浮沉》等。


资料来源:向阳为《脚迹船痕》写的序。 />


责任编辑:谢静雯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