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体】的意思和解释
亦称为色原体。大小约4~5微米,具有双层膜的构造,含有自身的DNA,可自行分裂复制。由前质粒体(proplastids)发育而成,可分为下列四种形式:叶绿体(chloroplasts):富含叶绿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域。白色体(etioplasts):叶绿体未受光刺激前的原始形态,不含叶绿素。无色体(leucoplasts):不含色素与内部结构,常为植物淀粉蓄积处,故又称为淀粉体(amyloplasts)。杂色体(chormoplast):由叶绿体进一步发育而成,富含叶黄素或其它色素。
目录 |
前质粒体
前质粒体在植物分生组织中可以未分化的形态存在,并自行复制在植物胚中世代传递。[注一] 在无光的环境下会发展成白色体,在光刺激下则形成叶绿体或色素体。
白色体
白色体含有原叶绿素(protochlorophyll)但不含叶绿素(chlorophyll)。在照光的环境下,其内部的类结晶前层膜体(prolamellar body)会将叶绿素重新组织成叶绿体的型态。
叶绿体
叶绿体的数目在高等植物细胞中依发育的时期不同而有所不同,可达百个以上。内部分为基体(stroma)与叶绿饼(grana)两个构造。叶绿饼以层状构造排列于叶绿体基质中。单一叶绿体约含40~50个叶绿饼,每个叶绿饼则含有数亿个叶绿素分子。[注二]
无色体
无色体不含色素亦无其它质粒体的内部结构,在非光合作用组织中常形成淀粉体(amyloplasts)[注三],为植物淀粉储存的地方。无色体可由前质粒体直接发展而来,叶绿体也可能因为堆积过多淀粉颗粒而形成淀粉体,但在淀粉消耗后又可恢复叶绿体的功能。[注四]
杂色体
在老化叶片或成熟果实中常见。叶绿体内叶绿素分解后,若有叶黄素或胡萝卜素的累积则会形成色素体。色素体内的色素常形成结晶沉淀物。[注五]
参考书目
[注一] William G. Hopkins, Norman P.A. Huner,《植物生理学》 p16,伟明图书有限公司,2006.5 编译者徐善德、廖玉婉
[注二] 易希道,《植物生理学》 p79,公立编译馆,1966.4。
[注三] William G. Hopkins, Norman P.A. Huner,《植物生理学》 p16,伟明图书有限公司,2006.5 编译者徐善德、廖玉婉
[注四] William G. Hopkins, Norman P.A. Huner,《植物生理学》 p16,伟明图书有限公司,2006.5 编译者徐善德、廖玉婉
[注五] William G. Hopkins, Norman P.A. Huner,《植物生理学》 p17,伟明图书有限公司,2006.5 编译者徐善德、廖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