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改变技术】的意思和解释
目录 |
行为改变技术原理与运用
行为改变技术是行为原理在许多人类情境的运用(包含儿童养育、教育、辅导、心理治疗、企业管理、社会工作等情境),相信所有行为都可由学习得来。行为改变技术的功效,积极而言,可增进个体良好行为;消极而言,能消除个体之不适当行为。现在就对其特性、理论类型、及其原理与应用,分别叙述如下,并多举事例说明理论与实际之关联。
行为改变技术的特性
- 行为改变技术是应用实验心理学行为原理,客观而有系统、有步骤的处理行为的有效方法。如矫正以奶瓶喝牛奶习惯,须有实验者(母亲)、受试者(小华)、控制变项(赏贴纸讲故事)、反应变项(用玻璃杯喝牛奶)等要件。
- 行为改变技术能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增进人类适应功能。如:以奖金来提高工作效率,以罚款来管制交通、污染问题。
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类型
行为改变技术源自行为学派,强调可观察(看得见)、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其理论类型大致区分如下:
- 反应性制约
「制约」是一种事物的成立,以他种事物为先决条件。(如:水遇热化为水蒸汽,遇热就是水蒸汽的制约)。反应性制约是刺激的配对与替代,是被动的行为。如:电视广告运用此原理,人们看见美女产生愉快反应,使汽车(或化妆品)与美女伴随出现,则会有购买的慾望。又如教学情境也是如此,学生害怕处罚,老师在实施处罚之前,黑脸伴随出现,因而学生见老师黑脸也会害怕。
- 操作性制约
操作性制约是反应增强的作用,是后果愉快、满足需求,而使反应频率增加,行为较主动的原因是「增强物」的介入。如:自动贩卖机的操作,投币立即得到饮料的满足;打电脑的立即回馈,正确答案出现后的增强。开会的出席费高,或办活动的供应物品多,都会造成参加者人山人海,甚至经费不够的结果。给餐厅服务生较多小费,换毛巾的次数就会增加。学习情境如:幼儿学说再见,拍手或食物都是增强物;学生有好表现时,老师的微笑、拍肩膀、公开鼓励表扬,造成许多成功事例,足见成就感教学的重要性。
- 社会学习
班都拉的观察(模仿)学习,强调环境的重要(境教),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学校的模范生选举、杏坛芬芳录、师铎奖,社会的模范父(母)亲表扬、好人好事表扬,就是观察(模仿)学习的正面应用。而「上梁不正则下梁歪」、「杀鸡儆猴」、「杀一儆百」,就是观察(模仿)学习的另一面应用。
- 认知行为改变
观念是行动的指引,有正确的观念,才有正确的行动。人们的困扰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换言之,不合理的想法会造成情绪的困扰。因此,要矫正不当行为,就要纠正当事人不合理的想法,改变其情绪,建立合理的信念。如:戒菸的正面认知,是戒菸可以省钱,不抽菸的饮食味觉比较香;而戒菸的反面认知,是抽菸会致癌。若能认知戒菸的正反面结果,就会改变不当行为。
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行为改变技术
- 行为的塑造与串连(逐步渐进法)
行为是逐步养成的(连锁原理),如同雕塑家的捏泥巴,经过许多步骤,复杂的过程,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又如造句,由若干单字、造词,连接而成句子。其他如体操、弹琴、电器操作手册、学骑脚踏车、运动选手以播放影片慢动作而学技能,都是由若干分解动作串连而成,先学会简单基本动作,进而学会复杂行为。所谓「工作分析」,就是把抽象复杂的教材,逐层分析成为简单易懂的基本元素;即使是一个洗手动作,也能分解成十七步骤。「驯夫记」能使大男人主义者下厨房煮饭的过程,就是行为塑造( 逐步渐进法 )的巧妙运用。然而,行为塑造若使用不当,也会因误用而产生反效果,如小偷屡次得逞,便由大偷而成大盗;又如小孩好哭,逐步养成以哭为威胁取食的手段。
- 正增强作用
奖赏是教育上的金科玉律,守规矩的学生会得到鼓励,所以更乐于守规矩。小女儿跟妈妈到超市买东西,表现顺从与合作,妈妈说:「你很乖,去买乖乖吃」,以此经验,类推到下回再到超市或上街购物的同样表现。正增强作用对不正常的人也有效。有一植物性白痴,躺在床上十八年未学任何动作,实验以甜牛奶注入口中,仍可训练举右手垂直。另一强壮白痴,以口香糖为增强物,训练吞食药丸。都是成功的例子。
- 负增强作用
负增强是一种威胁,但尚未执行;若不当行为一发生,立刻执行威胁,就是处罚。换言之,负增强是免于受制裁或痛苦的威胁,而增强目标行为,做出合格行为,以脱离痛苦厌恶的情境。负增强作用的语法是:假如不..,就要..。(例:假如不写作业,就要取消下课时间来写作业。)负增强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逃脱行为。如:烈日下会走避到阴凉的地方;或脱掉一双窄小难受的鞋子;或按期缴款,免受过期的处罚;或上课专心,以免放学后留校一小时。另一类是防患行为。如:法律明订犯扎法后果而不触犯;遵守交通号志免于受罚;用功准备考试以防成绩不好而受罚。
- 类化作用与辨别作用
类化作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情境类似,两种刺激愈相似,愈易类化。幼儿学叫爸爸,若形貌愈像,愈会让幼儿强认爸爸。所谓「爱屋及乌」,学生敬爱某位老师,因而对其担任的课程也特别喜欢。另一类是运用旧经验,「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又如:要求小孩到图书馆肃静,可先到教堂做礼拜的经验。若刺激明显不同,则会产生辨别作用。如:红灯止步绿灯行;又如:辨别是非,分明青红皂白。辨别作用对反应而言,谓之选择增强。见马呼之为马,则给予增强;若指鹿为马,则不予增强。
- 代币增强作用
以符号(象徵物)代替实物奖励。如:积分制、点卷、筹码、荣誉卡、贴纸、行为契约,以兑换奖品实物。日常生活的运用不胜枚举,某选举以千元购得支持卡,若当选则兑换十倍的价码,真是应用此方法之高招。使用代币制的优点有:实施方便、避免饱足、标准客观、可同时用于多数人。而使用代币制的缺点有:相互收受使用、卡片易伪造、购实质增强物的花费大。
- 模仿原理:身教与境教(刺激控制法)
身教就是示范法,教师以身作则,提供良好学习楷模,学生看样学样。或是观察学习,如:考试作弊记大过乙次,以儆效尤。身教的要素之一,是楷模的特性,年龄性别较接近者、社会地位高者、成功的名人专家,较易被模仿,因其较容易成功。其二是观察者的特性,注意力集中、动机强烈者,较易模仿成功。其三是模仿的过程,楷模行为得到何种奖惩,深深影响模仿行为。境教是安排环境以改变行为。节食减肥者,于冰箱门贴着美女照片,写上警句:「看!少吃就会这么美」,控制取食的慾望。有一位名作家,为了专心于书房写作,命仆人取走外衣,无外衣蔽体,不得外出,只好留室内潜心着作。都是刺激控制法的妙用。
- 增强的分配方式
增强的分配方式有「连续增强」与「间歇增强」之分。「间歇增强」又分为「比率分配」与「时距分配」,各有「固定」与「变动」二类。固定的「比率分配」如:按件计酬,或是每上一课休息十分钟。变动的「比率分配」如:吃角子老虎,或是推销员的售出商品。比较事例:老师发问,学生按次序轮流回答,是固定的「比率分配」。若以抽签方式回答,则是变动的「比率分配」,效果较好。固定的「时距分配」如:每周一检查作业。变动的「时距分配」如:临时抽查作业。比较事例:段考是固定的「时距分配」;临时考则是变动的「时距分配」。一般而言,间歇优于连续,变动优于固定。而比率又优于时距,因为比率式按件计酬值得加班,而时距式不必多卖力加班。
消除个体不适当行为的行为改变技术
- 消弱作用(停止增强)
消弱作用是使个体反应得不到回馈,而消弱行为。上课时老师发问,某生数次举手皆得不到机会,之后该生不想再举手。又如某女老师在课堂上无心说了一句引人遐思的双关语,学生起哄,老师若无其事,自然就会消弱笑闹场面。又如哭闹小孩,若不予理会,待表现乖巧,才给予注意微笑,就会削减哭闹,养成正当行为。使用消弱作用应注意的是:扣留增强到相当久,例如不理会哭闹小孩要狠心,即使在地上连滚带爬,也不可心软而前功尽弃。此外,管制增强要全面合作,态度一致,如训练小孩于正餐吃饭而不吃零食,就要在除了正餐间以外,管制所有可能取得食物的机会,才能发生效用。再者,反应动作要十分吃重、付出相当代价,才给予增强,如买奖券,若每张二十元,则不中也不痛不痒;若每张千元,数次不中,则因代价太高而放弃。
- 增强相克行为(相互抵制)
甲刺激产生痛苦的反应,乙刺激产生愉快的反应,若使愉快反应强于痛苦反应,且两行为不并存,则乙刺激会取代甲刺激。依此原理,则可安排无法并存的两行为,以好行为代替不当行为。如:唱歌与哭闹两行为不能并存,小女孩若起床唱歌则得贴纸,就会克除哭闹行为。又如兴奋与平静是不并存的行为,某生爱吵闹,若选为风纪干事,为了维持秩序,某生自己就不再吵闹。
- 敏感递减法(逐减敏感法)
逐减敏感法是消除焦虑、紧张、惧怕的行为治疗法。例如:女生怕蛇,则设计安排有系统地呈现刺激,以逐渐降低消除恐惧症。首先在远处呈现假蛇,由他人触摸,并未有危险反应;再向前移近,也不见危险;继之出现远处真蛇,渐渐移近,手扶他人手以摸蛇,最后亲手摸蛇而不会惧怕 。又如肌肉放松训练,也是此原理的运用。
- 饱足法(饱和原理)
饱足法是给太多的增强物,多到不能处理而厌腻。某生上课喜欢转动笔杆,难免分心,教师指定他不停地反覆此动作,直到产生厌烦痛苦而戒除该不当行为。常例戒菸,令其猛抽菸,直到头昏脑胀而产生厌恶,但要小心运用以免伤害身心。又如某饮食店,以炸大虾闻名,但每人限吃一尾,不会产生饱足而有再光顾的欲求,此为避免饱足的妙用。
- 撤除正增强
撤除正增强可分为「隔离法」与「亏损法」。以实例来说,「隔离法」如:喜欢游戏的儿童,若不遵守规定,就不让他游戏。某生是桌球代表队,却犯抽菸的不当行为,教练警告他,若再抽菸就要取消代表队资格。「亏损法」是扣除其所拥有的增强物。如:逾期还书要罚款;不守常规要扣操行分数;开车超速要被开罚单。但要注意的是,扣除增强物应考虑当事人是否付得起的数量,若当事人一贫如洗,则罚重款会有困难。
- 远离增强物(禁制法)
远离增强物是调整环境,移走引人作怪的刺激。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例如:菸毒勒戒所,就是使吸烟毒者避开诱惑,而戒除菸毒之瘾。又如:学生上课捣蛋,老师将其移开邻座,使调皮学生没有任何接应,缺乏任何增强。然而使用禁制法应小心,以免误用。学生上课捣蛋,若老师令其罚站教室后,正合该生心意,视野扩大,无法制止其作怪,若再令其罚站走廊,更是逍遥自在。所以使用者务必了解学生心态。
认知行为改变技术
- 合理情绪治疗法
以合理的认知,来培养健康的情绪状态。人们许多的情绪困扰,经常是当事人的不合理看法,戴有色眼镜跟自己过不去。因此,观念的重建,转移情绪,是化解之道。例如:失恋产生不安情绪,常安慰之「天涯何处无芳草」。又如:考试落榜,自责过甚而痛苦,则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安慰之。人们的情绪困扰,或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也常起因于成见与偏见。例如列子书中记载一则寓言:某人遗失斧头一把,怀疑邻人之子所偷,因而见邻人之子走路动作举止,都觉得像小偷;日后,在井内寻回,再视邻人之子行为态度,怎么看都不像小偷。此乃不合理的成见与偏见使然。
- 自我解惑法
自我解惑法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有系统思考步骤。大致分成五个步骤:首先要面对困难,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要鼓励当事人勇于面对困难,而不逃避问题;其次要认清问题,透过讨论将笼统的疑惑,界定得更清楚;再次是列举对策与研判对策,以脑力激荡法,想出一切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考虑各对策的优劣得失与后果;最后确定实施对策,天下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方法,所以要通权达变,「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即是可行之道。
- 自我肯定训练
自我肯定训练是懂得拒绝别人的技巧,能表白自己的意愿,有主见,有自信心,合情合理,不迁就他人无理的要求与干扰,以免造成埋怨、后悔、自责、胆怯的后果。一般人常碍于情面,不知如何拒绝别人,常常开不了口。例如:心不甘情不愿地难以回绝朋友的借钱;或室友的录音机吵到自己的专心读书准备考试,却又不好意思吭声,只有满肚子的闷气。自我肯定训练的过程是:真实的叙述、诚恳的表达、合理的声明、明智的果决,坦诚地表明自己的主张。自我肯定训练可以说是改变个人性格的重要措施,它所运用的原理仍属行为改变的过程,但是含有相当多的认知成份。
- 自我教导训练
自我教导训练是当事人教导自己应付焦虑、痛苦、恐怖的不利情境,面对现实,积极的看法。自我教导的语气,常是自我支持、自我勉励的话。例如:在恐怖情境中,自言自语:「不要怕,要冷静」;学开车,自已说:「小心点,手脚要放松」;打篮球,自己说:「对准篮圈,球要抓牢」;参加考试,警惕自己:「不要紧张,慢慢想」。这些都称为自我教导训练。总之,行为改变技术简便易行,只要稍微用点心思就会做。虽然难免有挫折,人类的个别差异很大,从「社会平衡论」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而言,整个社会是常态的,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各安其所。有的人是小柴棒,有的人是大栋梁,小柴棒如何能成为大栋梁?只要适材适所,社会就能平衡,又何必强求?孔子弟子三千,成德达材者不过七十二而已。过去教育重视精英教育,今日教育兼顾英才与通才,责任与压力加重,因此要善用教育原理方法,相信行为改变技术对今日教育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