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三元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智力三元論

拼音

zhì lì sān yuán lùn

怎么读

英语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智力三元论】的意思和解释

【智力三元论】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缘由

智力三元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史登柏格 (Robert J. Sternberg) 于1985年首次提出。智力三元论的兴起,是受了认知心理学上讯息处理论的影响,将人类视为如同电脑处理讯息的过程,以认知历程的观点,来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换言之,要了解什么是智力,必须先了解行为之后的认知历程,亦即了解解决问题时,如何运用思考,如何组织知识。他认为人的智力有组合智力、经验智力、适应智力等不同能力的组合。其过程:后设成分、付诸行动、习得新知、智能保留、迁移的成分。多维取向智力理论,有助于学校重视全人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能接触现实生活与吸收新经验的机会,以培养适应环境与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人类智力形成

根据三元理论,人类的智力是由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这三边可视为构成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的长度因人而异,这也可解释智力的个别差异。这三边分别是:

  • 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这与智力行为如何产生有关。指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于思考、计划、判断、执行等心智活动中的能力。
  1. 后设成分:指高层次的心智执行过程,用以计划、监控、评监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
  2. 作业成份:指个人在运思中使用语文及运算以比较、组合、推理的能力。
  3. 知识习得成份:指个人经由学习语文或数学等而获得知识的能力。
  •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
指个人面对新环境时,应用旧经验与新经验结合,表现适当的行为。
  • 情境因应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指个人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及选择环境的能力。


此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智力是可教育性的,智力的测量应包含测量个人外在的知识、外在的适应能力及使两者结合的能力,以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三元智力(陈李绸,民87)。

自智力三元论问世以来,智力的观念已由传统的单一能力转变到近代的多元智力,传统智力测验所测到的智力商数(IQ),只能代表三元论中的组合性能力。智商是否代表智力的问题,以成了心理学上新的争议,这个改变对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它为教育提供更开阔的视野。

传统智力测验的两项限制

IQ不能代表整个智力。

IQ除预测学生学业成就之外,很难用之于预测事业成就。

其他智力结构发展理论

以智力测验为基础所发展的诸多智力理论,如下:

双因论
  • 双因论(史比尔曼,Charles Spearman):
英国闻名的统计学者史比尔曼(Charles Spearman)于1920年代末期利用统计学方法推断人类的智慧包含二个因素: 普通因素(generalfactor,简称g-factor或g),这是心智能力所共同具有的要素; 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factor或s),这是因人而异的心智能力,通常因个体不同的潜能或学习而有特殊的能力表现。
史比尔曼认为智力测验必须包含g 与s 两个因素。史比尔曼也认为g 是心智能力的控制力量。
群因论
  • 群因论(塞斯通,L. L. Thurstone):
塞斯通(L. L. Thurstone)不满意史比尔曼的双因素智力结构论,因而不采用相关法探讨智力结构,改采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智力的成分,结果发现智力包含着一些独立的基本心智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y),计有: 数字能力; 推理; 语文流畅; 空间视觉; 知觉能力; 记忆;以及语文理解等七种组群因素,塞斯通认为史比尔曼的g因素与此七个基本心智能力关系不大,而由基本心智能力所发展的次级基本心智能力才是心智的控制力量。
多元论
  • 多元论(桑代克与葛登纳,E. L.Thorndike&Gardner):
多元论者认为智力是许多能力的组合,1920年代桑代克(E. L.Thorndike)即认为智力包含: 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 抽象智力(abstract intelligence); 机械或实作能力等三者。
桑代克进而认为智力测验应包括四类: 语句完成; 数学推理; 字汇;遵从指示等。
桑代克被认为是最早的多元论者。
近年来另一位闻名的心理学家葛登纳(Gardner, 1985)认为智力是各种不同能力的结合,各种不同能力彼此独立,葛登纳将智力分成九大类: 语文; 数学; 空间; 音乐; 身体运动肤觉; 人际; 个人内省智能; 自然智能; 存在智能等。
葛登纳智力结构元素的后六类在传统智力理论中并不被认为是智力的范畴,但葛登纳认为此六者应给予肯定。
结构论
  • 结构论(基尔福,Guildford):
基尔福(Guildford)从1950年代起就不断探讨人类智能的因子结构,早期他认为智力共分内容、运思与成果等三个层面,此三个层面又各自包含了不同因子。
  1. 在内容层面包括图形、符号、语意与行为等四个小类型;
  2. 在运作层面包括了评价、聚歛性思考、扩散性思考、记忆与认知等五个小类型;
  3. 在成果层面包括了单位、类别、关系、系统、变换与推测等六个小类型。
因此,人类的智力结构乃形成以内容、运作与结果三向度所建构而成的立方体,此立方体再由上述各个小类型分成4*5*6=120的小方块。基尔福即以此架构设计了各种智力测验验证人类可能的智力结构因子。
1977年基尔福又在内容层面中新增听觉一个小类型,因此将智力结构因子扩展成5*5*6=150个。
1988年基尔福又将运作层面的记忆因子,再分成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结果形成5*6*6=180个的智力结构模型。
流体与晶体
  • 流体与晶体(卡特尔与霍恩,Cattell& Horn):
在智力结构论中,卡特尔与霍恩(Cattell& Horn, 1966)的理论别树一格,他们认为智力包含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两种。
流体智慧是指个体在思考历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如思考与推理能力。
晶体智力是指可以经由时间的累积所形成的智力,晶体智力可以长期保留,人生历练愈多,晶体智慧会愈增多。
阶层论
  • 阶层论(佛诺与加斯塔佛生,Vernon&Gustafsson):
智力阶层论者认为人类智力是具阶层或层次的,在上层的智慧对下层的智慧具有指导的能力,智力的最高阶层是普通智慧。
佛诺(Vernon, 1950)认为人类智力以普通智力的层次最高,在普通智力之下共有主群因素、小群因素与特殊因素三组不同的智力结构,主群因素包括「语文—教育」及「空间—机械」两类;小群因素共有创造力、语文流畅、数字、空间、心理动作与机械等六类,各小群因素中又包含了甚多的特殊智慧能力。加斯塔佛生(Gustafsson, 1984)另外亦以阶层表示智力的结构,他扩展了前述卡代尔与霍恩的流体与晶体智力概念,加入了一般视觉组织能力一项作为智力结构阶层的一部分,晶体、流体与一般视觉组织能力是智力阶层结构中的第二阶层,三者往上形成普通智力,这是一切智力的总合,也是智力的最高阶层。此下又有第三阶层的智力,计有语文理解、语文成就、数学成就、思考速度、图形认知、归纳、记忆广度、视觉、空间取向、思考变通等九项智力因子。第一至三项智力属于晶体智力,第四至六项智力属于流体智力,第七至九项智力属于一般视觉组织能力。

参考资料

外部连结

  • Robert J. Sternberg's Homepage (Yale University)
  • Robert J. Sternberg - Dean of th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 Tufts University (Tufts profile)
  • His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智力三元论】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智力三元论是司腾柏格(R.J. Sternberg)所提出的讯息处理模式取向的智力理论。智力三元论包含三个次理论,即:成分论(componential subtheory)、经验论(experiental subtheory)及情境论(contextual subtheory)。
      成分论说明智力与个体内在世界的关系;成分论的智力包含三种基本的讯息处理的成分:后设成分(meta components)、执行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及知识习得成分(knowledge acqistion components)。
      后设成分是一些高层次的策画过程,用来计划如何解决问题,监控解题策略之执行,评监策略执行的效果。最重要的后设成分有下列七种:(1)界定问题的性质;
       (2)选择解题的成分;
       (3)选择策略将解题的成分有秩序地排列;
       (4)为这些成分及策略所要处理的讯息选择一个心理表徵;
       (5)对整个问题及问题各部分分配个人所能利用的时间及各种资源;
       (6)监控解题时策略的执行;
       (7)敏锐地觉察有关策略执行时的外在回馈。
      执行成分是一些非策画的过程,是用来实际执行的解题策略,是接受后设认知成分的指挥,并要切实地照办。最重要的执行成分有下列六种:(1)编码(encoding):监别刺激的属性,并由工作记忆区中找回与这些属性有关的讯息;
       (2)推论(inference):发现两种刺激间的关系;
       (3)映射(mapping):发现两种关系间的高一层的关系;
       (4)应用(application):使用推论所得的规则于新的情境;
       (5)比较(comparison):从若干个可能解答中决定何者是最好的解答;
       (6)监定(justification):确定所选择的解答是否已达完美的境界。
      知识习得成分也是一些非策画的过程,用来获取新知识。主要的知识习得成分有三种:(1)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encoding):从资料的组合中将有关的讯息和无关的讯息加以区分;
       (2)选择性联合(selective combination):将已编码的讯息联合,使成为统整性的认知结构;
       (3)选择性比较(selective comparision):将个体新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结构比较,以发现两者的关系。
      经验论认为智力应包含新颖性(nonentrenchment)和自动化(automatization)两种不同性质的讯息处理。新颖性是当个人面对新环境或陌生的情境,应用旧经验或过去曾学过的知识与新讯息结合,去统整或创造出另一个经验来;自动化是个人面对熟悉的情境能快速地从旧记忆中或旧经验去回忆或检索,然后与新知识联结,形成自动化反应而表现适当的反应。
      情境论认为智力是个人在现实生活及环境下的适应力,因此情境论是在说明智力与个体外在世界的关系。情境论认为智力应包括个人在现实生活的脉络中求生存的适应力、选择合适生存的能力,以及改造环境的能力。

--作者:丁振丰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