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号】的意思和解释
【諡号】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中国古代帝、后、贵族、高官、士大夫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称号,称为諡号。而这种制度,则名为諡法。如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些都是諡号。
諡法的起源很早,〔史记正义.周书諡法解〕云:「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仍制諡,遂叙諡法。」〔抱朴子〕亦有「諡始于周」的说法,这是较早的諡法记载。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諡法制度,〔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太古有号毋諡,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諡。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秦始皇担心死后不得佳评,故有此举。汉朝时则恢复諡法,且沿用到清代为止。
諡号的用字,是有特定解释,规定严格,即按其一生所作所为,大抵分为褒奖、贬斥、怜悯3类,后世亦有称之为上諡、中諡、下諡者。唐王彦威云:「古之圣王立諡法之意,所以彰善恶、垂劝戒,使一字之褒宠,通绂冕之赐,片言之贬辱,过市期之刑,此邦家之礼典,向阶下劝惩之大柄也。」諡号是有彰善惩恶的作用。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这是善諡;「杀戮无辜曰厉」、「好乐怠政曰荒」,这是恶諡;至于「中年早夭曰悼」、「未家短折曰殇」,则是表示同情的諡号。
古代的諡法,有王朝諡说和私论两大类。其中王朝赐諡最为重要,其对象包含帝王、后妃、百官和其他人。皇帝的諡号一般由礼官议定,在继位皇帝参与下,由最尊大臣在圜丘祭天仪式上称天给諡。皇帝諡号,本仅1字或2字,唐朝开始,为显其特殊地位,諡号开始加长,如唐宣宗諡号18字、宋神宗20字、清高宗23字。故唐以前,史书上惯称帝王諡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
历朝给諡以文武百官居多。得諡的官员须有一定的资格,汉朝规定生为列侯;唐朝则规定三品以上职事官,直至清末都如此。大臣的諡号一般不能与前代皇帝或自己父祖的名字相同,此为避庙讳或家讳,但不避本人名讳。
私諡在春秋末年已经出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一直沿袭至今。私諡有的是弟子门人给先生諡号,或是乡党给耆宿諡号,或是宗族亲友给德行兼备的老人諡号,这种諡号,往往缀以先生、居士、处土、子等字样,视职业、地位和时代而有不同。
--作者:刘振琪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