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意思和解释
- 一种现代美国流行的心理学理论。主张研究人类行为应与研究动物行为一样,纯从外在观察来研究,放弃一切内在反省和价值意识。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发展于美国二十世纪初期,从心理实验室动物的研究来解释人类学习的行为。行为主义对于学习有两项基本论点:第一,学习即是制约作用,是个体处在某种引起反应的刺激环境下所产生的反应。第二,将个体学习到的行为解释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在教学上应用有:1、编序教学法。属于个别化的学习,配合学生个人学习进度,教师运用逐渐接近的技巧,编排一系列前后互有连贯的学习情境与教材,让学生主动在学习情境或教材中做反应;当学生做出正确反应时,就可获得正增强,继续下一个情境的学习。2、行为改变技术。指当个体在某种情境下有不适当的行为或习惯,经操作制约作用中增强或是消弱的原理,使个体该不适当行为消失。3、代币法。以具有交换价值的象徵物取代金钱或是其他许可证明,当个体出现自发性地出现适当行为时,给予该物作为正增强物。
行为主义学派的许多技巧,被咨询治疗界广泛使用、效果也不错,几个常用技术包括:
1、强化(reinforcement)
在建立新的行为时,“强化”是一般人常用的,尤其是用连续的“即时强化”(immediate reinforcement)、接着用“间隔强化”(interval reinforcement),对于行为的快速建立效粜不错。强化除了前面所举的两个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方式,包括一般的“固定比率强化”(f1xcd ratio reinforcement)——像做完几个仰卧起坐,就可以休息5分钟;“不固定比率强化”(varied ratio reinforcement)——像妈妈规定写完5行字就可以看电视,有时是要先写10行才可以有看电视的特权;“定期强化”(fixed interval reinforcement)——像发薪水;“不定期强化”(varied interval reinforcement)——像赌博中奖;“部分强化”(partial reinforcement)——像小孩发脾气要糖吃,父母本来想严守原则不给,后来看孩子可怜就软化了,结果让孩子以为发脾气到最后父母会妥协,这也许是现代父母管教子女的痛。强化物分“初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像食物、水或糖果;“次级强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像金钱、礼物或代币(token);可以替代或换取初级强化物的,也可以是指所谓的“社会性强化物”(social reinforce)——就是人与人互动中的一些温暖关心的举止,也许是夸奖、一个温暖鼓励的眼神、拍肩、拥抱等等,可以让人觉得自己受到关爱与重视;当然,教育或管教的最后,都希望孩子能够不藉外力或外物酬赏的肯定,而能自己促动自己、自动自肯定白己,就是所谓的“自我强化”(self- reinforcement),像许多人会主动去帮助他人、从事自己喜爱的嗜好,是因为自己想做,而且也在活动中觉得“自我酬赏”(self- rewarding)。
2、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lization)
基本上是相信人不可能同时紧张又放松,亦即有冲突性的情绪与行为。这是Jacobson(1938)开创、经由Wolpe(1958)所继续研发出来的(张厚粲,1997),根据古典条件(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原理所研发的治疗法,认为行为是经由条件学习而获得,也可以根据反条件的方式让学习解除。让焦虑的当事人,先学会娴熟放松(re1axation)的动作,然后要当事人把会引起焦虑的情境或事件,依焦虑程度的高低作适当排列(例如从零焦虑——自己在房间唱歌,到100%焦虑 ——在可以300人面前作表演,)最后就要当事人在每次治疗时,先进行放松动作,然后照咨询师指示,依焦虑最低的情境加以想象,如果中途有焦虑情绪产生,当事人表示立即停止,这是配合当事人的个人情况与步调而循序进行的,所以一般说来,“系统减敏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3、塑造(shaping)
是对于达成目标行为的“逐渐形成”的一连串动作的设计。举例来说,初进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可能不太懂得教室常规,要他们乖乖坐下来听课,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项挑战。老师们常常使用的方法是:小朋友在教室内跑累了,靠近自己座位时,就给予奖励,小朋友可能慢慢学会多“靠近”自己座位几次,然后再把标准拉高,等小朋友坐下来时才给与奖励,接着就要小朋友坐在位子上的时问慢慢加长,最后目标是坐下来专心听课。这一连串的动作,就是所谓的塑造。
4、行为改变技术(behavior modification)
行为改变技术是结合了“强化”的运用,在具体明确的行为目标之下,研拟适当可行的改变行为的策略(强化次数、强化物、可能的阻碍、可用资源的考虑等等),然后一步步执行。特别要注意的是,强化物的设计与使用要吻合当事人的“动机”与“喜爱”(不是吸引当事人的强化物,根本不能引起行动的动力,而同一强化物用久了,可能也让当事人失去兴趣),并要小心强化物不要成了下一个需要改变的行为目标(例如使用喜爱的香鸡排作强化物,改变了自己做作业拖沓的习仪,却发现后来体重增加太多,要减肥了)。行为改变技术的另一形态是可以和当事人拟定一契约,由当事人自己去执行、评价、也作记录,然后由咨询师与当事人一起讨论进行的情形、遭遇的困难,与思考解决的方式,这也叫做“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方案。
5、模仿与预演(imitation and rehearsal)
观察、模仿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学习方式,咨询师的示范、或是典范人物的演出、甚至是利用录像带呈现的方式,让当事人可观察、依循,并可以慢慢学会一些渴望的行为。而“预演”则是咨询师在当事人将在咨询情境中所学的技巧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之前,可以让当事人与咨询师在治疗时间先作一些练习,使当事人熟悉即将使用的技巧,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之道,以减少当事人在接触实际世界及真正行动时的失败机会。
6、代币制(token system)
“代币制”是学校系统很喜欢运用的行为主义的技巧之一,像“乖宝宝”贴纸,同学们集满多少张可以获得一个“特权”或“礼物”,是一种象徵性的东西。现在许多商店为了鼓励顾客光临,也用“盖章”或“集点”的方式,可以在盖满或集满之后换得折扣或赠品。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代币制的延伸,像发奖状、考奖学金、休假等等制度的运用。
-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或行为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 Watson, 1878~1958)于一九一三年二月十三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观〕(Psychology as Behaviorist Views It),得到〔心理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主编瓦伦(H. Worren)赞许,后世认为这篇文献是行为主义的宣言,因此公认行为主义创始于一九一三年。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行为。因此排斥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认为他们不够客观,不能称为科学心理学。他主张不用内省法,也不研究意识,因为前者是主观经验,后者不能观察。行为主义是透过客观的评量方法研究外显行为,因为行为可以观察、可以测量、可以操作;凡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均不列入研究。
华生是极端的环境论者,不承认遗传的重要性;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小孩;及适当的教养环境,我可以把他们训练为任何一种专家,例如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乞丐与小偷。」华生认为与生俱来的情绪很少,绝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包括情绪的表达方式。
苏联的生理学家巴夫洛夫(I.P. Pavlov, 1849~1936),因发现制约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而在一九零四年得到诺贝尔奖,并由动物的制约反射扩大研究与观察,发现制约反射中的消弱、自动恢复、类化与辨别等学习原理,称为制约学习。因此华生把巴氏纳入行为主义。后来桑代克(E.L. Thorndike)设计猫走迷笼实验,发现尝试错误原理。施金纳(B.F. Skinner)设计施金纳箱,作白鼠实验,发现个体能由现有环境的陈设或工具,主动操作与学习。施金纳建立了另一个典型的学习原理,称为操作制约学习,或称工具制约学习,从前巴夫洛夫的学习说遂称为「古典制约学习。」
行为主义的要点有:
1.强调科学心理学的特色:以外显的、客观的行为作主要的研究内涵;重实验与观察。
2.由外在的行为反应来了解个体:相信行为是由制约作用学习得来。古典制约学习与操作制约学习是主要的学习历程。
3.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张环境决定论。
4.由动物或儿童的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则,可应用至一般人的行为表现。在教学上重视正增强、负增强,和惩罚的应用,即强调行为在控制下的制约学习。
学者对行为主义毁誉不一,平心而论,行为主义重实验与客观,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趋向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仅限于外显行为的研究,无法观察内在心理活动,与重视认知历程的认知心理学有异。
--作者:郑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