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的意思和解释
【李光地】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清安溪人。父兆庆,以教授生徒为业,虽贫无宅舍,但独喜搜购濂、洛、关、闽之书,受家教影响,光地从十八岁起即究心性理之学。康熙五年(1666)中举人,九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康熙十二年任编修,以省亲乞假归。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起,为避乱,遁匿荒谷;耿精忠欲召为僚属,郑经由台湾入踞泉州,亦遣使招致,皆以死固拒。
康熙十四年,光地以密函献破耿、郑之计,深得康熙嘉许;十六年,光地以平三藩之乱有功,擢授侍读学士,行至福州,因父丧归。十七年,郑经部刘国轩犯泉州,光地率乡兵助清兵平定;十八年,论功升任翰林院学士;十九年授内阁学士;二十五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经筵讲官、方略馆副总裁等职,并教习庶吉士。
康熙二十八年(1689)升任通政使,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出任顺天学政;三十五年以兵部侍郎衔督学京畿;四十二年升任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四十四年升任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辅,任此职一直至逝世,达十三年之久。康熙五十七年卒,享年七十七,諡文贞。雍正元年(1723),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光地着作颇多,计有三十余种,数百万言,其范围遍及四书五经。主要有〔榕村全集〕四十卷、〔榕村语录〕三十卷、〔四书解义〕八卷、〔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彖大旨〕二卷、〔周易观彖〕十二卷。此外尚着有〔诗所〕、〔春秋毁余〕、〔古乐经传〕、〔尚书解义〕、〔榕村续集〕、〔榕村别集〕、〔制义〕,解〔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注〔参同契〕、〔阴符经〕、〔握奇经〕、〔离骚〕、〔九歌〕等。以上着作,后人均辑入〔榕村全书〕。
徐世昌〔清儒学案〕称许光地说:「安溪学博而精,以朱子为依归,而不拘门户之见。康熙朝儒学大兴,左右圣祖(康熙)者,孝感(熊赐履)、安溪(李光地),后先相继,皆恪奉程、朱而深究天人,研求经义性理,旁及历算乐律音韵,圣祖所契许而资赞助者,安溪为独多。」唯光地虽学宗程、朱,但非全盘继承,如他说:「程、朱大段与孔、孟若合符节,所谓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若微字碎义,安能处处都不差?伊川何以亦有不依明道处?朱子何以亦有不依二程处?盖主于发明道理,不为人也。即朱子于〔四书注〕垂绝犹改,可见他亦不以自己所见为一定不移,何况于人。」
他的学生陶成在为光地着〔四书解义〕序中指出:「师李安溪学宗紫阳,独于〔大学〕则说古本,于〔中庸〕则别为章段,似与朱子迥异。」
光地是以「明性」来诠译〔中庸〕一书,并对朱子〔中庸章句〕中若干注文作了订正;他认为朱子以性为天道,唯圣人能尽之,以教为人道,贤人通过教化,推致其善端而至于善的说法,是将一般人画出了「性善」的范围以外。他强调性是人人有之,时时有之的,他指出:「性者,天地所赋于我,与民物共之者也。」「如天下雨一般,何尝于江河多些,于沟渠少些,于清流处清些,于臭秽处浊些,都是一样。」认为性是天地所赋,一视同仁。不应分出等级、次第。
在〔大学章句〕方面,他认为「格物致知」是为「知本诚身」、「知性善性」服务的,如果突出其在〔大学〕中的地位,把「穷理」置于「明性」之上,是舍本求末的作法。
他又说:「〔大学〕一书,二程、朱子皆有改订,若见之果确,一子定论便可千古,何明道订之,伊川订,朱子又订之。朱子竟补〔格物传〕,尤启后人之疑。若格物应补,则所谓诚意在致其知,正心在诚其意,皆当补传矣。」因此他主张经文已备,取消补传。
在陆、王之学方面,他十分推许陆、王对〔大学〕、〔中庸〕旨趣的分析,认为它反映了重视人性问题的特点。他指出陆、王强调知本、诚身,是在明性方面弥补了程、朱的不足,他也赞赏阳明良知说,确认人人具有良知,也就是肯定了人性皆善。但他反对陆、王之只守一心,重内轻外。
在佛、道二教方面,他接受了元、明以来三教调和的倾向,因此他说三教「工夫相同,只是源头不同」。他一再宣扬佛、道二教的修养工夫与儒家经典的一致性与融通性;他所说的「源头不同」是指对「性」的见解不同。他指出儒家论性,以「仁」为「头」,道家以「仁」为 「尾」,佛家以 「仁」为「空」。他说:「儒家以仁、义、礼、智为性,性与生俱生,故仁、义、礼、智之心,亦即『赤子之心』,人初生,本红,故曰赤子,意谓人初生时,即禀得性善,是谓『将仁放在头上』。道家则主张『复还婴儿之赤』,是在修炼的最后阶段,人死了,黑了,他才亮起来,红起来,故称『将仁放在尾上』。佛家谓心性之体,如明镜一般,物来必现,随物见形,然镜内空空,一无所有,意谓佛家将仁、义、礼、智排除在人性之外,人性必然是空空的。」但他认为这些分歧,只是偏全与整体部分之分歧,无关大局,虽存在着由此达彼的障碍,但更有着化彼为此的桥梁。他这种不固执一见的态度,是十分开明的。
在性理论方面,他认为 「性」是主,是本,「理」是「性」在事物上的体现,所以他说「性一分殊」,而不说「理一分殊」。
至于性和心,他认为性实心虚,「心」只是「性」的外壳,或感物的媒介,「性」是「心」的认识来源。他把性分为天地之性、人性、物性三者,而天地之性,是产人、物之性的本原。因此他主张「性本论」,而不同意程、朱的「理本论」及陆、王的「心本论」。他也不赞成把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把不善的根源归于气质之性的说法;他指出人的气质有清浊淳驳之分,因而对天地之性的禀受亦有偏正之别。认为气质不是性,却能影响性;但人的气质只能影响性善的程度,而不能根本改变人性的性质。他认为气质是可以克服的障碍,他认为人又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尽性而为,做到不要过与不及。
在天人关系上,光地把明性、尽孝、敬神、祀鬼、敬天合为一体,引申为「天人同一性」及「天人相通」的观点,这一观点无疑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再版。因此他认为人生前一切意念和行为在死后都会得到相应的果报,要人「反其身」、「明善知性」。同时他又敦促统治阶级要重视天变,勤加修省,摒弃「天变不足畏」的观点。他的思想中不可否认的也溶入了佛、道的观点。
光地除了中学以外,对西方传教士传入的科学技艺,亦采容纳的态度;他与数学大家梅文鼎交往,并从他学习几何学、三角等数学,他也曾与南怀仁讨论天体结构问题,并赞扬西方历法。当然他对西学的认知还是有限的。
除了上面曾提到的着作外,另外他在康熙的主持下,编纂、校刊、审订了很多有关性理方面的书籍。主要的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编〔朱子语类四纂〕五卷;三十五年编〔二程遗书纂〕二卷;三十六年编〔朱子礼纂〕五卷;四十五至五十一年(1706~1712),奉命与熊赐履等编〔朱子全书〕六十六卷;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奉命编〔周易折中〕二十二卷;五十四年,奉命编〔性理精义〕十二卷。此外,还编有〔二程外书纂〕、〔音韵阐微〕等。其中,费力最多、影响最大的,应推〔朱子全书〕、〔性理精义〕二书。
〔朱子全书〕是从〔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中撮取精要,芟削繁文,以类编次而成;从编修至正式刊行前后历时八载。〔性理精义〕则纂集宋、元时期四十五位学者论学、论性命、论理气、论治道等若干言论而成,乃明初〔性理大全〕的节本;从编修到正式刊行历时二载。在编纂过程中,李光地在〔性理精义〕中,除主要收录周、程、张、邵、朱及其后学的论述外,也收录了司马光、陆九渊等各家学说。书中与自己观点相左之处,仍能尊重古人,未以己意任加删节。
李光地从政近五十年,在朝时深获康熙信任,地位显赫,为清初理学名臣,其所编纂性理诸书,于理学的宏扬,颇有贡献。
--作者:程运
【李光地】 图片鉴赏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