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存有

拼音

cún yǒu

怎么读

英语

Being

【存有】的意思和解释

【存有】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存有」的原始意义是指其实的存在(existence)。然而,从语言学或文法学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以不定词「存在成……」(to be)来说,可对「存有」有不同层面的说明;其中主要的有:(1)存在的(existential),如说「这些东西将是……」或「那里有……」;
       (2)叙述的(predicative),如「这是红色」或「这是桌子」;
       (3)不假的(veridical),如「……是真的」;
       (4)构成的(constitutive),如「这房子是砖块和灰泥(造成的)」;以及(5)表象的(presentational),如「『秃头』的意义是没有头发」。另外,存有的表达有时指现在,像是「他很累了」;有时又是超时间的(timeless),如「二的平方是四」。简言之,可从事物存在的基础、根源、性质及状态等各方面来描述「存有」的意含。
      由希腊发轫的西方哲学一向以理解存有问题为最高使命,关切万有的存在基础,直触存有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先苏格拉底时期(pre-Socratics),着重的是认识宇宙生成变化的宇宙论问题,如泰利斯(Thales, 624~546 B.C.)主张水是宇宙的「太初」(beginning),之后各学派的思想家也相继提出「无限」(the infinite)、「气」(air)或「神明」(Deity)等来代表宇宙的太初。直到苏格拉底(Socrates)反对此种纯知识的探究,而将哲学的中心由知转到行、由宇宙问题转到人生问题,才开始关注人本身的存有问题;柏拉图(Plato)继之,承接苏氏「普遍概念」的观点,认为有一独立于现象界的「善自体」,称为「理型」(Idea),为一永恒不变的「存有」。中世纪时,基督教哲学兴起,强调上帝以其「意志的自由」(freedom of the will)创造,因此世界为上帝意志下的产物。此种将存有位格化的观点,已和古希腊哲学大相迳庭。
      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使得人文精神不断升高,哲学也进入了现代时期。现代哲学的先驱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挣脱传统的上帝意志,重新反省整个知识的确实性,运用怀疑的方法作为探求知识的起点,发现「我」是一切怀疑的基础,是理性判断的根本。只有主体「我」才能以理性所规定的严格方法对外在客体进行正确的认识,因而形成实体二元论(Dualism of Substance)的理性主义。至于思想的主体如何才能到达具有空间延展性的客体「存在」,则以「上帝」的观念为客体「存在」的起点,认为上帝这无限存有是「我」存在的基础,也确定了有限存有-心与物-交往的可能。
      自从笛卡尔确立了此种主、客对立的思考方式后,继之而起的哲学家透过不同的主张企求以主体认知来掌握存有的本质。到了尼采(F.W. Nietzsche),这种主体性基础更达到了高峰;在其哲学中,主体作为毫无限制的权力意志(unbedingter Wille zur Macht; will to power),亦即意志根据自身发出命令,并且贯彻其自身,不断增强自己的权力,甚至不惜迫害或压迫其他存有者,使之屈服于其意志之下。主体性思想发展至此,使人怀疑是否真有掌握存有真相的可能。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严厉批判了历来哲学家对存有的思考,认为这些说法已偏离了存有的原初意义。因为一味以主体所规定的法则去决定「存有」,人便只须依靠自己,即能规定真理和「存有」。如此发展到极点,将使人恣意扩张自身的权能,以预测、宰制自然,甚至去统治别人,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海氏因此欲循胡塞尔(E. Husserl, 1859~1938)所主张的现象学方法,不预设任何观点和立场,而直接回到「存有」本身,查看其如何显示,并如实地将其所显示者描述出来。所以海氏从语源学(Etymology)去查考存有的原初意义,发现在古希腊文字中「存有」作为physis及logos的意义:physis并不是一般所指外在客观的自然界,而是表示持续地从自己而出的一种浮显;logos则是一种持久而继续的结合性,并且能使存有者挺立而出。由此可说「存有」因为要显现自身,所以冲破其隐蔽性,浮显为一开放领域,而人就被迫丢进(ist geworfen)此种「存有」的开放性中,成为「此有」(存有在这里)或「此存」(Dasein),透过「此有」,各种存有者也结合为一整体。即是人的存在并不是空间上和其他存有者并列的「在」(presence),而是「在世存有」(Sein-in-der-Welt)。亦即人和世界中的事物本为一体,人藉由不断的开显世界、使用世界中的事物而继续保存自身,因此为一种动态展现的存在观。海氏此种存有学,不将认知主体置于表象的思考模式中,而将主体视为在时空中不断变化的「存在」(者),如此将承认经由主体思考所得的一切理论,皆具有存在的不确定成分,探求「实在」(reality)成为趋近「存有」真相的一种近似历程。否则极容易将「存有」视为「存有者」而予以物化,隐没了存有的真正意义。
      上述为「存有」概念的发展脉络;而探讨此种存有问题的学门即称为「存有学」或「本体论」(Ontology),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存有者之为存有者的基础及存有的本质(essence);第二部分探讨存有本质的特性;第三部分则讨论存有者的范畴所代表的各部门,如探究实体与偶性(accident)的问题。
      探究「存有」,可了解人存有的意义及目的,以及人与人、人与其他存有者的关系,进而确立教育的目的及方向。自海氏存有学一出,重新对传统存有学进行重估之后,即对存在主义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成为二十世纪主要哲学思潮之一。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是将教育对象视为一具体而独特的存在,所以教育应以全人为对象,除了注重知识及技能的教导,也应兼顾个人意志及情感方面的培养;而学习本身并不是旁观而是介入的过程,在活动中实际作决定,亲自使用周遭事物,藉此体验而得到真正的知识以充实己身的存在。

--作者:李奉儒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