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的意思和解释
【刘宗周】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公元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明山阴(今江苏省绍兴县)人。明末以进士出身,累官至左都御史,因言语激直忤旨,被罢黜为平民。其学以诚意为主,慎独为功,尝讲学蕺山。清兵南下,杭州失守,刘绝食而死,清廷追諡忠介。着《周易古文钞》、《阳明传信录》等。
【刘宗周】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刘宗周(1578~1645)初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明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因讲学山阴县城北蕺山,学者尊称为蕺山先生。宗周幼年丧父,从小随母寄住外祖父章颖家;章颖是当时颇有学问的儒者,很多知名学者和官僚如徐阶、陶望龄、周应中等均是他的学生。宗周受外祖父薰陶,勤奋好学;长师许敬庵(孚远),而敬庵是湛若水门下唐枢(一庵)的学生。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人,二十九年中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历官礼部主事、尚宝寺少卿、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职。宗周为官清廉正直,目击阉党弄权,朝政腐败,曾多次上疏弹劾奸党,声援东林人士,因而被长期排斥在野。
南明弘光二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同年六月十五日杭州亦失守,宗周见大势已去,明王朝覆亡在即,乃于六月十七日绝食而亡,享年六十八岁。
宗周早年学宗程、朱,不喜象山、阳明之学;认为陆、王抛弃〔中庸〕所倡学问思辨行,而提倡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对儒学为害甚大。早年常与东林人士高攀龙、魏大中、丁元荐、黄尊素等切磋学问,认为东林学派顾宪成的学说「扶危显微,屏玄黜顿,深得朱子之正传」。
万历四十二年(1614),江西巡抚韩凌上疏参劾刘宗周比之为少正卯,谓其「行伪言坚,足以乱天下而有余,乞赐尚方加诛,以为惑世诬民之戒」;刘廷元等复相继攻讦,宗周不堪忍受群小诬陷,乃申文吏部,请给假放归。抵家后即闭门读书,久之,悟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学,乃着〔心论〕一书,把心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从而转向心学。
天启五年(1625),时魏忠贤专权,大兴党狱,残酷镇压东林党人。宗周于同年五月朔,于蕺山解吟轩会讲,「痛言世道之祸,酿于人心,人心之恶,以不学而进,今日理会此事,正欲明人心本然之善,他日不至凶于尔国,害于尔家」。自此每日一会,至岁终辍讲;并正式提出「慎独」之说。
宗周晚年体认阳明良知之说,易同禅学合流,要从心学中摆脱出来。他说:「为学之要,一诚尽之矣,而主敬其功也,敬则诚,诚则天。若良知之说,鲜有不流于禅者。」
宗周着作为后人及门弟子编辑成书者有:〔刘子全书〕,学生董鬂编;〔刘子全书遗编〕,清沈复粲编;〔刘子节要〕,学生恽日初辑;〔刘子粹言〕,学生张履祥辑。
在宇宙论方面,宗周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且是产生「理」的根源,气是根本,为理之所寓,先有气才有理,离气无理,理不在气先,亦不在气外。
宗周从「离气无理」出发,认为凡道理皆从形器而立,进而认识到作为具体事物的「器」,是作为一般原理的「道」的根本。这与程、朱理学中「道本器末」、「理在事先」的观点,完全不同。
宗周的人性论与他的理气论是密切联系的,认为气决定了人体各器官的产生,从而有了性的由来。他说:「凡言性者,皆指气质而言,离气质无所谓性者。」进一步他指出人性是后天才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因此他认为人性的好坏,是靠后天所处的环境和主观努力结果而发展变化的,是后天学与习的结果。
在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方面,宗周认为义理之性寓于气质之性中,不是对立的;进一步他也否认了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性,人欲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而天理则是人欲的合理体现。
在认识论方面,宗周认为良知是学而后知的,不是先天固有的。在致知问题上,宗周不同意阳明的「心悟」,提倡「学而知之」,并指出读书为致知格物之要。
在本体与功夫、知与行的问题上,宗周认为把本体看作自己主观的心是不对的,本体只在日用常行之中;他并主张知行不可偏废,重本体亦应重工夫,强调求道莫先于求心,治心则要破除私意,完复心体。
在道德修养论方面,宗周要学者收敛身心,内心省察;而内心省察的道德修养工夫,即为「慎独」。
宗周认为言慎独要身、心、意、知、家、国、天下一齐俱到,也就是包括了对宇宙本体的认识,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等一切重要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在内。他用慎独说,贯通了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和道德修养论,也把他的慎独说看作与阳明的致良知说相似。宗周虽未摆脱陆、王心学的束缚,但他否定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义理之性寓于气质之性中等,在当时是很进步的观点。
--作者:程运
【刘宗周】 图片鉴赏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