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系统】的意思和解释
供水系统(Water Supply Network;Water Supply System)水文学上由水利工程构成之系统。来自集水区、未经处理的地面水及地下水(湖泊、河川、地下含水层),经传送设施(水管、渠道、运河、处理站、抽取及加压装置),储存于水库、水塔等处,再经地面、地下管线传送至消费地点(住家、消防栓、工厂…)之所有设施称之。此公共设施系统多属政府管辖,由都市计划当局与工程专家参与,依位置、需求、未来成长、漏损率、水压与管线大小等要素进行设计。地点尽量接近消费区(如都市),以防水质受到污染。
从多水地区运送淡水至缺水地区的设施。它包括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和贮存,并分配给住宅、商业机构、工厂和农田灌溉,以及满足公共用水的需求,如救火及冲洗街道等。许多考古证据说明,古代人类都关心解决他们用水的供应问题。古代小型社区内建有足敷使用的水井,而河流则给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及印度河两岸的人类文明提供充分的水量;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必须将水井挖得更深,还必须从更远的源头引取淡水。古代的供水系统包括建于水源所在地的蓄水池、把水输送到使用地点的沟渠和输水道,以及用水的分配系统。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经出现颇为先进的供水系统,而在古罗马城达到高峰。
现代供水系统的水源有水井、河川、湖泊和人造水库。用水地点靠近水源时,则可建设直接的进水口。有时可在湖泊中离岸较远处修建进水口,以便汲取质地更好的水,并可避免进水口在冬季蒙受冰冻之害。建造水库时,一般选取山坡雨雪迳流集水地点或横断河川的地方修筑堤坝。堤坝可以调节水库的蓄水量和放水量,使供水保持恒定状态。
现代的输水道——包括露天水槽、封闭隧洞和大口径的水管——中的水在某些情况下可依靠重力自己流动,但通常都要利用某种加压的输水方式。输送到集水地点的水一般需施加某种化学处理以改善水质,使之达到可以使用的程度。最重要的是水的净化过程,其目的在于消灭有害的细菌,及去除各种病毒的活性。现代化的水处理工厂最常使用的化学品为液态氯,通常在进行其他的水处理之前先使用,并在把水送往用户之前再使用它作最后的处理程序。某些水厂则以臭氧和紫外线作为消毒剂。
以洲别而论,90年代可获饮水供应之人口比例分别为:非洲62%,亚洲8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85%,西欧、北美几达100%。其中南亚扩展供水范围,并监测水质,成效最佳;西亚的区域差异很大,如黎巴嫩、约旦和沙乌地阿拉伯等国都市之供水比率,便远优于叶门、阿曼等国。撒赫尔地区因水资源管理能力不足,加上战争冲突、难民、爱滋病等,供水成效最差,加上饮水污染和卫生条件不足,也导致儿童死亡率升高。
就城乡而论,城市较农村具有更完善的供水系统。开发中国家无法获得安全饮水的人口中,80%以上居住于农村;撒赫尔城市83%人口可获得饮水,农村则仅45%;其他如东亚、拉丁美洲,城乡差距亦高达30%。但城市本身供水系统的漏水情况仍很严重;非洲城市约39%,亚洲城市约35~42%,其原因与预算不足,管理效率低下,体制松散,公共意识缺乏,导致供水系统运作不良有关。
就供水的持续性而论,许多国家无法充分维持供水服务;如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3以上、亚洲1/2以上城市供水时断时续。有的供水系统无净水设施;如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小岛,水质因受到人畜排泄物、工业废物、或砷等自然毒素之污染,不符国家标准;不符比例以洲别论,非洲36%最高,次为亚洲22%,拉丁美洲的18%。
出处:1. wikipedia百科全书。
2.大英百科全书线上繁体中文版。
3.约翰尼斯堡执行计划---安全饮水和水资源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