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自我效能

拼音

zì wǒ xiào néng

怎么读

英语

Self-Efficacy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的意思和解释

【自我效能】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自我效能是由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所提出,并成为其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简称SCT)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人对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自我效能与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而与所拥有的能力程度的自我判断有关。作为一种对自己所拥有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决定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思维方式、以及情绪反应。高度自我效能的人,能够增加个人与整体的成就与利益;将困难的任务挑战当作磨练,而非视为应该避免的威胁,并且确保自己能掌握它。面临失败,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或是缺乏应该可以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抱持高度自我效能观点能促进个人成就,减低压力并且避免沮丧的情绪。相反地,低度自我效能的人面对困难的任务会怀疑自己能力,先考虑自身的缺点与将面临到的阻碍,详列出各种可能导致负面结果,而非思考克服或成功的方法。面对失败,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以克服所有导致失败的负面因素,进而倾向放弃并减少努力。低度自我效能的人更容易感到压力、无力感与沮丧。自我效能不同于行动结果的预期。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水准的评估,而行动结果预期是对此一行为所带来可能结果的判断。例如:相信自己能够跳过两公尺的高度是一种自我效能判断,而预期到此一行为将带来的表扬、奖品、自我满足等是行动结果预期。由于自我效能理论所描绘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遍性原则。因此,在图书资讯科学领域,自我效能主要作为解释日常生活资讯行为的普遍理论或后设理论,以及作为资讯搜寻行为的动机。例如,T.D. Wilson与Christina Walsh在资讯行为模型中纳入自我效能理论,作为个人在进行资讯搜寻前的行动评估:即便知道某处可能存在有用的资讯,个人或者怀疑自己是否能找到,又或者找到了是否拿得到?自我效能较高的个人认为自己应该都能获得想要的结果,因此更愿意采取各种可能的搜寻行动。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Miwa, M. (2005). Bandura's Social Cognition.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54-57). Medford, N.J. : Information Today.Wilson, T., & Walsh, C. (1995). Information behavio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o. BLRDD Report No. 10). London: British Libr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Retrieved June 11, 2012, from http://informationr.net/tdw/publ/infbehav/cont.html.
  •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Miwa, M. (2005). Bandura's Social Cognition.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54-57). Medford, N.J. : Information Today.Wilson, T., & Walsh, C. (1995). Information behavio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o. BLRDD Report No. 10). London: British Libr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Retrieved June 11, 2012, from http://informationr.net/tdw/publ/infbehav/cont.html.

--作者:陈启亮
  •   司崔彻(Strecher)等人曾对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了简明扼要的解说;在班氏的社会学习理论中,主要以诱因(incentives)、结果预期(outcome expectations)、自我效能等概念及解释行为。这些概念中又以自我效能和健康教育有较密切的关系,因为自我效能在行为的改变及维持方面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自我效能在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实践中愈来愈受到重视。
      班氏认为,行为的改变和维持会受到结果预期及效能预期(自我效能)的影响。结果预期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预估;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执行某项行为的能力之预估。这二个概念是有必要加以区别的,因为个人可能相信某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但未必认为自己有能力来执行某项行为。例如有人相信戒菸可带来许多好处,但未必相信自己能把菸戒掉。在此要强调的是这二个概念都是反映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及某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信念,而不一定是指真正影响行为的能力。另外,有必要了解的是自我效能这个概念是指个人相信自己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能成功的执行某项特殊行为的能力之信念,这意味着个人的自我效能会依个人所面对的问题之不同而不同,如有人对戒菸具有高自我效能,但对从事规律运动却具低自我效能,因此,自我效能并不是一种人格的特徵。
      班氏认为自我效能会影响多方面的行为,包括(1)习得新行为(例如,有性活动的青年人学习使用特别的避孕器具);
       (2)抑制既有的行为(例如,减少或停止吸烟);
       (3)消除抑制的行为(例如,心肌梗塞发生后,重新开始性生活)。自我效能也会影响个人是否愿意面对困境、因应问题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人面对障碍的持久度,最后自效能会影响个人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思考型式等。因此,如何帮助个人提升自我效能的预期对健康教育人员而言是件重要的挑战。
      班氏认为个人自我效能的建立可透过对下列四种讯息来源的评估而定:
      1.行为表现的成果(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由个人亲自行动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是自我效能最可靠安定的来源。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可增强自我效能;失败的经验则会减弱自我效能。
      2.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自我效能的另一个来源是替代经验;自我效能的建立不一定要透过直接经验,由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也可产生学习的结果。
      3.言语的说服(verbal persuasion):言语的说服常被用来改变行为,也是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策略之一,这种方法简单又方便。方法是反覆透过说服性讯息的诉求,使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过去曾经受挫的问题,不过靠这种方法所引发的自我效能相当的不稳定,当面临困境时,很容易消失无踪。因此,言语的说服在行为的改变上只能做为暂时的辅助手段。
      4.情绪激发(emotional arousal):激动的情绪也是判断自我效能的重要线索,有部分的人在威胁的事态下,从脸红、心跳加速等生理的反应会减弱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这个概念近年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预测及改变许多促进健康的行为上,例如戒菸、戒酒、体重控制、运动行为、避孕行为等都得到良好的成效,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有待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积极投入研究,以促进国民身心健康。

--作者:吕昌明

【自我效能】 图片鉴赏

自我效能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