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书局】的意思和解释
【官书局】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书局,是指出版图书或贩售图书的机构,其业务由官方主持者,即称为官书局,其源始则起于清朝中叶。
刘国钧在〔宋元明清的刻书事业〕中说:「印刷术发明以后,就产了刻书事业。但是当时虽还没有出版这样一个概念。购置稿本,刊刻版片,印刷、售卖、保护所有权等一系列的组织活动已经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因而也就很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出版事业了」。然而,最先推动此一活动的应是官方。如宋元明时期的国子监、茶盐司、漕运司、内府、藩府、路府州县学、及官方的书院,都是主持刻书事业的单位。凡是由此等机构所刊刻的图书,皆称官刻本。清朝中叶以后,各省县及书院所刻的图书虽亦称为官刻本,但是,出版时均冠有「某某书局」,因而特称局本或局刻本,当吾人谈及局刻本时,实局限于官书局所刊刻的图书而言。
官书局普设于清朝,显然系清朝中叶历经太平天国战乱的影响。乾(隆)嘉(庆)以还,江浙素称文物最盛之区,洪(秀全)杨(秀清)兵燹所及,文物荡然无存,士子无书可读,官吏办案乏依据,斯时也,曾国藩领兵平乱,目睹或亲受当时所呈厄运,以他这样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欲振兴文化,实义不容辞。咸丰11年(1861)逋克安庆,即遣人采访遗书,并着手刊刻。同治3年(1864)拟就〔书局章程〕,正式设局于安庆(后迁金陵)。「择书之尤要者,循列重加刊刻」,「听书付印售,以广流传」。此新设之书局即「金陵书局」,后称江南官书局者。
在振兴文教,必先刊刻书籍的大前提下,各省风起云涌,以资响应。李鸿章的湖北崇文书局(1867)、马新贻的浙江书局(1867)、丁日昌的「江苏书局」(1868)等刊刻书量之多,校刊之精,堪称本本皆佳构,自是迄光绪年间,江、浙、赣、鄂、湘、川、冀、晋、鲁、豫、甘、闽、粤、滇诸省皆有官书局之设置,以江苏省而言,就有江南、江楚、淮南、苏州、上海、扬州等6个官书局。
官书局经济来源,或出诸自资,或挪借公府闲款、或劝募、或捐献、或请公款补助、或自给自足,在经费不足、工价上涨、刻工难觅的艰苦情形下,为保存一代文物而惨澹经营,其精神实令人无限敬佩。但是,也因为各书局的资金不足,加上所印书又多不合时宜,官书局的没落,似可预期。
--作者:王民信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