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法曲

拼音

fǎ qǔ

怎么读

英语

Fa Ch′ü

【法曲】的意思和解释

【法曲】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佛教或道教法会时所奏的乐曲。最早见于东晋的《法显传》。原为西域各族民乐,传入中国与清商乐结合,形成隋代的法曲。《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唐玄宗设梨园法部,所奏乐曲,称为「法曲」。清.汪兆镛〈忆旧游.隐林梢半角〉词:「留连,感古今,问法曲南薰,遗响谁传?」
【法曲】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乐舞种类名。一、道教寺庙所演奏之乐曲,称「法曲」;又称「法乐」;二、用于佛教法会之乐曲;三、隋唐(公元581~公元907)时代「燕乐」的一种。其乐曲结构同「大曲」;原为含有西域音乐成份之外来乐舞,传入中原后与汉民族之「清商乐」相结合,至梁(公元502~公元557)时代,即有「法乐」之名。之后发展为隋朝(公元581~公元618)之「法曲」。其声音清而近雅。演奏乐器有饶、钹、钟、磬、幢箫、琵琶等。演奏时,金石丝竹以次而作。唐玄宗(公元712~公元755)长于音律又酷爱「法曲」,曾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下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也曾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在「梨园」培训。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四月,改「法曲」为「仙韶曲」,乃以伶官所处为仙韶院,故名。中唐以后「法曲」渐衰。唐朝最有名之法曲,当首推《霓裳羽衣舞》。
  • 《新唐书.礼乐志》、《唐会要.卷三十四》、《乐府杂录》。

--作者:刘凤学
  •   法曲指唐玄宗时表汉族新俗乐的器乐曲,不同于「大曲」,因大曲是由歌曲、乐曲、舞曲联缀而成;也不是东晋或梁代的佛教名词「法乐」。虽然早期法曲名称或是脱胎于佛教的法乐,但发展至唐代其实质内容已不同。梁后形成以清商乐为主的法乐,至隋称为「法曲」。据〔新唐书.礼乐志〕云:「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
      唐代的法曲又吸收了道曲的成分而发展。开元初,玄宗李隆基在坐部伎中选拔优秀乐工,成立一直属自己的乐团,名叫法部,因位处梨园,又称梨园法部,由法部教习的乐曲,便叫法曲。原来隋代统一中国后,西域、中原、南方等不同地区之音乐相互交融,产生新俗乐。至唐玄宗时为因应新俗乐蓬勃发展,增设新俗乐机关二类:一为教坊,含内教坊、左教坊和右教坊,主要容纳民间歌舞杂乐。二为梨园,含梨园本院、梨园别教院,由宫中乐工伎人近千人组成,演习优秀乐舞。梨园别教院中的优秀人才可升入教坊,教坊坐部伎中的优秀人才又被选入梨园中的法部。法曲不同于祭祀音乐或仪式音乐,而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融合胡乐、汉乐的新俗乐,音乐特徵及其源流可分数端说明:其一是具有清商渊源的乐曲,如饮酒乐、王昭君、五更转、泛龙舟、玉树后庭花等。其二是具有胡乐渊源的乐曲,如圣明乐、霓裳羽衣、万岁长生乐、斗百草。其三是以民间新声为渊源的乐曲,如倾杯乐、破阵乐、堂堂、赤白桃李花、火凤。其四是来历不明的新俗乐曲,如大定乐、春莺啭、云韶乐、荔枝香、雨霖铃、望瀛、献天花、思归乐、献仙音、听龙吟、碧天雁。综合上述二十五支法曲,代表唐玄宗时代所有乐曲的精华,来源广泛。法曲是器乐曲,而不是舞曲,乐器以汉族旧有的钟、磬、瑟、筝等为主,兼采龟兹乐器琵琶、五弦和筚篥,而不用鼓乐,风格较为清雅,是偏于汉族风格的新俗乐曲,白居易说他是「盖诸夏之声」。中唐以后,法曲渐衰,但宋代教坊四部中仍专设有法曲部。

--作者:陈章锡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