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公】的意思和解释
- 修订本参考资料:春秋时晋献公命士蒍为重耳和夷吾筑城,士蒍敬守君命,但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赋诗:孤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后比喻政令出于多门,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唐˙刘子元˙上萧至忠论史书:十羊九牧,其命难行,一国三公,适从安在?
- 春秋时晋献公命士蒍为重耳和夷吾筑城,士蒍敬守君命,但为免除后患,只得草率完工,赋诗:「孤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典出《左传.僖公五年》。后比喻政令出于多门,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唐.刘子元〈上萧至忠论史书〉:「十羊九牧,其命难行,一国三公,适从安在?」
目录 |
解释
比喻事权不能统一。三公,本指晋献公和他的儿子夷吾、重耳,后指三个有权势的人。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ㄆㄤˊ)茸(ㄖㄨㄥˇ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故事
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夫人骊姬因深得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当时晋太子申生屡立战功,献公没有理由废掉他,骊姬便作出主张,将太子申生放出去守曲沃(晋国大城),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派去守蒲与屈两个小城。当时蒲与屈两地都是一片空地,晋献公派大夫士蒍(ㄨㄟˇ)为二位公子各筑一座城,筑城时不谨慎,把柴火放在墙里。夷吾把这件事告诉献公,献公派人去责备士蒍。士蒍拜首而回答说:「我听说过,没有丧事而哀戚,忧患必立刻到来;没有战事而筑城,必使敌人加强防卫;结果使敌人加强防卫,有什么可谨慎的呢?若不坚筑城墙,既受了官职而不尽国君的命令,就是不敬;然而坚筑城墙以强固防御敌人的力量,就是不忠。失去了忠心与恭敬,还用什么服事国君呢?诗经说:『怀着德性以安宁国家,同宗的子弟必如城池一样坚固。』国君只要修整他的德性而使宗子坚固,何必筑城呢?三年以后将要用兵,现在何必谨慎呢?」又退而赋诗道:「狐裘毛色杂乱,一国有三个主人,我听谁的话才好?」等到骊姬发难的时候,献公派寺人披讨伐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反对。」就向众人发布命令说:「抵抗的人就是我的敌人。」他自己就跳过城垣逃走。但又被寺人披追上了,可是寺人披也有一片苦衷,他知道公子重耳是无辜的,不忍杀他,可是君命难违,只得割下重耳的一角衣服,回去覆命,而让重耳逃脱了。而公子夷吾呢?当献公派贾华率兵到达屈邑的时候,夷吾自知难守,也便弃城逃奔秦国去了。
士蒍当初筑城,的确是有先见之明,他知道献公宠爱骊姬,三位公子都非骊姬所生,迟早总会出事。如果把两座城筑得太坚固了,那么两位公子一定拥兵自守,晋国便要陷于内战之中了。
补充
近义词:政令纷歧、多头马车
实例
这间分公司内部「一国三公」,所以最后关门大吉。
参考资料
(1)马玲华 着「成语选粹」,p.5-6,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2)世一标准字典编辑委员会,「成语大辞典(上)」,p.24,世一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