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意思和解释
- 人名。(公元1019~1083)字子固,宋南丰人。官至中书舍人,深于经术,工文章,其文慓鸷雄浑,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着有《元丰类稿》。
名籍简介: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建昌南丰人。
生平经历: 曾巩小时候读书既勤奋,记忆力又惊人。县城之南,盱水侧畔有“读书岩”,相传就是他攻读的地方。十二岁时作《六论》,语言精炼,章法奇巧,气势雄伟,受到欧阳修的赞扬和重视。十六岁研究古人文章,如果发现超群拔萃的,便撰文与其作比较,细心揣摩。为了增长见识,青年时代的曾巩多年在外游历,足迹遍及祖国的华中和东南部。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曾巩中进士后,历任越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后来又较长时间担任地方官,曾任越州通判,先后到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地任职。在此期间,曾巩为地方上做了许多好事。他任越州通判时,碰上荒年,他谕示属县富户,拿出余粮,以比官价略高的价钱卖给贫民,又由政府出谷五万石贷给农民作种子。在齐州时,为地方除去不少恶霸。在襄州时,亲自调查审问案狱,开释无辜良民一百余人。由于曾巩关心民间疾苦,所以深受人民爱戴。当他离开齐州时,老百姓堵住桥头,关了城门,恳切挽留。
宋朝皇帝神宗对曾巩很赏识,多次召见与他讨论国家大计,特别赞扬他提出的“节用为理财之要”的方略。元丰四年,神宗又委任他为史馆参撰,编篡五朝史纲。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为朝廷起草命令文告的官)。六年(公元1908)四月丙辰日,曾巩六十五岁终于江陵府,次年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过了近二百年,到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故后来又以文定公称之。
学术:本于六经,参酌司马迁、韩愈之文章,长于议论。曾整理校勘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曾巩一生主要成就在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平易简朴,别具一格,文字语言谨严明洁;论事说理,平实透辟。如《寄欧阳舍人书》、《墨池记》、《救灾议》、《越州赵公救灾记》等篇,不但思想性较好,写作技巧颇具特色,记事中论述事理,委婉而有情致;细密翔实而又条理井然。他的序文写得特别多又好。姚鼎说:“目录之序,子固独优”。《战国策目录序》就是其代表作。历代知名文人对曾巩的文章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说:“醉翁(欧阳修)门下土,杂逻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称道:“人之为言,必当如此”。
曾巩的诗也写得很好,特别是七言绝句,清新雅淡,不乏佳作。
曾巩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整理古籍,编校史书。《战国策》、《新序》、《说苑》、《列女传》、《陈书》、《李太白集》等,都经过他的校勘。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他所作的《目录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巩十分重视史学,治史严谨。《战国策》、《说苑》两书,若不是经过他的访求采录,也许早就散失了。
风格:气势纵横,跌宕多姿,和欧阳修并称「欧曾」。
思想: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看法不同。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
着作: 曾巩自己着作很多,《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隆平集》、《杂职》、《宋朝政要策》等,传行于世,脍炙人口。此外,还着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诗经教考》、《范数观通》、《洪范皇极注》、《边情十五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历史遗产。
评价: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西楼》
海浪如云去都回,北风吹起数声诗,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南城》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