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的意思和解释
【帛书】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写在绢帛上的书信。《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写在帛上的书籍。如:「帛书老子」。
【帛书】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写在绢帛上的书文。
【造句】帛书老子
【帛书】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帛书是指东汉造纸术尚未发明以前,书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因帛为白色生绢,故又名素书。据〔墨子·尚贤下〕载:「书之竹帛,琢之盘盂,传以遗后世子孙。」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四年间,中国大陆考古工作者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进行挖掘,发现帛书一批。何介钧、张维明于〔马王堆汉墓〕一书中介绍,出土的帛书有二十多种,以史哲类居多,约十二万字。其中史哲方面,如〔战国纵横家〕、〔春秋事语〕、最古的〔老子〕写本、黄老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对研究先秦思想贡献甚大。此外,尚有医药方面的典籍。这批帛书均为以生丝织成之细绢,长度有整幅(约48公分)及半幅(24公分)两种。其字体分为篆书、秦隶及汉篆三种。
--作者:周愚文
- 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也有缣、素等名称,所以古人也称帛书为缣书、素书。由于缣帛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管,且吸收墨汁,更优于竹简,所以在纸发明以前,便成为最佳的书写材料。在春秋末年已有帛上写字的事情,[墨子]书中也提到「书之竹帛」,可以看出战国初年用帛写书的事,已经相当普遍了。古代的帛,其标准的尺度,据近代学者的考订,每匹长4丈,幅宽2尺2寸,故帛书长度在40尺以内者,都不需缝接。写书时,视字数的多寡,随意裁截一段来抄写。写毕后,在末端附一根轴卷起来,称为一卷。
将简册的书转写成帛书,大概是一篇为一卷,但书篇过短的,也有将数篇合写为一卷,如[汉书艺文志]记载[尔雅]3卷20篇,即是将20篇写成3卷。但也有一篇文字过长的,则可分为几卷,如[尚书]欧阳章句31卷,即[尚书]29篇,其中的[盘庚篇]文字较长,故分为3卷,而成为31卷。古书篇卷的分合,大体类此情形。因为帛书系自简册转写,所以往往在帛上画界栏,展卷就好像简册一样。
帛虽然是纸发明以前最好的书写材料,但古代缣帛的价值极为昂贵,且得之不易,孟子曾说:「五十者可以衣帛」,可见帛的产量不够。所以用帛写书虽然有许多优点,终不如竹木简册来得普遍。西汉末年内府的藏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以卷计者,仅为全部藏书的1/4,这些大都是重要的典籍,或是有附图的书。即使贵为皇室,所藏的书也并不能全部用帛抄写。所以到了纸发明以后,遂渐渐取代了缣帛抄书,但以绢帛作为绘画的材料,晋以后仍沿用不绝。
--作者:潘美月
【帛书】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