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的意思和解释
【课程实施】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 课程实施是人们常用的一个术语,但很少有人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例如,许多作者把「课程实施」与「课程采用」作为同义词使用。其实,这两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二三十年前,西方国家的许多教育家以为,课程一旦被利用,便大功告成了。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课程采用可以用多种方式,有的可能严格按照课程计划执行;有的可能表面上采用,实际上自行其事;有的甚至可能完全不予理会。所以,60年代以后,课程领域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教育改革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式作出使用课程计划的决定,亦称为「发起」或「动员」阶段;第二阶段事实施或最初使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由此看来,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而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 就一般而言,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而新的课程计划通常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就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或者说,是将变革引入实践。这就要求课程实施者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包括对个人习惯、行为方式、课程重点、学习空间、课程安排等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组织。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不是通过几次会议传达就能解决的。
关键字
- 中文关键字:课程实施
- 英文关键字: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参考资料
- 施良方着。课程理论,1999年初版,页159-160,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课程实施】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改变(curriculum change)付诸实现的过程。实施与采用(adoption)不同,实施重视的是在实务上真正改变的程度及影响改变之因素的探讨。
通常教育变迁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变动、发展与采用;
(2)实施;
(3)制度化或其他结果。在第二阶段实施的品质与数量,会影响到第三阶段的结果。这些过程也可用来解释课程改变的实施。文献中对实施的界定通常有二种取向:忠实的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及相互调适或调适的取向(adaptive orientation),这两种取向有不同的假设及研究方法。
忠实取向的假设是:实施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改变的倡导者原先的构想能被忠实地用在实务上,即重点在于让实务符合倡议者的意图。调适取向的假设是:实施的本质不能也不应该被事先界定,当不同的实施者在过程中决定最适合其情境的内容与作决策时,「实施」就产生了。调适有不同的程度,从极小的调适到相互调适,到革命性的调适。忠实取向者设计指标来评量实施者之表现的同质程度,而调适取向者则期待并鼓励实施者之间的变异。在课程改变有清楚、一致的目标,且经仔细规划、范围较小时,采忠实取向是适合的。反之,则应采调适的取向。
实施需要时间,而人员、事件与资源决定了实施所带来的改变程度。一般而言,影响实施的因素可分成四类:第一,课程改变的特质,例如对于改变的需求程度,改变的适宜性、改变之目标与方式的清楚程度、改变的复杂程度、实施材料的品质及实用性等。第二,地区的条件,指的是气氛及在学区、学校、社区层次的领导者特质,例如在学校中有沟通良好、相互支持、共同决策的气氛,则改变容易进行,这与校长的特质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三,地区的策略,指的是在实施课程改变时,地区所进行的计划及采取的行动,例如在职训练或发展活动的选择、资讯沟通系统的建立等。第四,外来的因素,指的是学校系统之外的因素,如政策的改变、物质资源、技术的辅导等。
对于课程实施的评量可依据三类资料:(1)影响实施因素的评量;
(2)实施在实务上实际产生的改变,可包括不同的层面,例如教师的信念、新教材及技术的使用、新教学策略的使用、学习诊断等;
(3)实施的结果,例如学习结果的测量、教师态度的改变、组织的改变等。
对于实施的取向、影响实施的因素以及实施之评量的了解,可帮助课程改变者在实施而做好一详细规划、设计执行的策略及评量的方式,则改革的目标较易达成。
--作者:郭玉霞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