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的意思和解释
目录 |
生平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县陈洲乡人.刘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 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赞叹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文学观点
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故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虽出方苞之门,但文风不同,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
刘大櫆的文章常抒发其怀才不遇之感,指摘时弊,以“雄奇恣睢,铿锵绚烂”(吴定《刘海峰先生墓志铭》)称胜。游记文如《游晋祠记》、《游万柳堂记》、《游大慧寺记》等借景抒情,讽刺时事,近于雄肆奇诡。姚鼐评价说:“有奇气,实似昌黎”(《海泊三集序》评语)。他还善于以传神的笔法刻画人物。如《樵髯传》、《乞人张氏传》等能以白描手法直写人物的行动,透过其特徵性的行动细节描写,形神兼备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下殇子张十二郎圹铭》中,用三个“徐徐”、一个“低声”,“性缓”的性格立即跃然纸上。刘大櫆以诗人而兼古文家,有些文章也以诗为文,亦文亦诗,在散文中别辟新境。如《海泊三集序》本是评论诗歌的文章,却着力铺写海上风涛之险以衬托海上吟诗之奇,这就把诗的神韵意境移植进了文中。
着作
大櫆着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等。
评价
刘大櫆进一步探求了文章的艺术形式问题,讲究文章的"神气","音节","字句"及相互间关系.在文学上有不可抹灭的地位.
资料来源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山东大学中文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