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的意思和解释
【张栻】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南宋广汉人,迁居衡阳。父张浚,供职高宗、孝宗两朝,官至丞相;卒后追赠魏国公,諡忠献。
栻自幼随父侨居外地,聪明好学;少长,从胡五峰问程氏学,五峰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诣告之;栻退而思,若有得也,以书质之。五峰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对之极为推许。栻以是益自奋励,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早夜观省,以自警察,以此造诣益深。然犹未敢自以为足,则又取友四方,益务求其学之所未至,进而玩索、讲评、践行、体验,反复不休,十有余年。由此可见其在学问上所下工夫之深。
其时朝廷起用其父浚开府治兵,都督军事;栻参佐其事,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凡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其又一生以收复中原为职,栻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曾因军事入奏,进言孝宗,要求励精图治,报仇雪耻,匡复社稷,深得孝宗赏识,君臣之间,极为投契。
栻一生居官十余载,大半时间都在地方州府,先后曾任严州(今属浙江)知州,袁州(今属江西)、靖江(今属广西)、江陵(今属湖北)诸州府;每到任,常问民疾苦,访求当地利病,改革地方弊政,减轻人民负担。所到之处,均倡导兴办学校,且亲自执教。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持岳麓书院,从学者众,从而奠定了日后湖湘学派发展之规模。
栻在朝廷供职期间,初为吏部,寻兼侍讲,后进直宝文阁;进对时,知无不言,所言皆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侥幸,屏谗谀之事。栻为人坦荡明白,表里洞然,诣理既精,信道又笃,其乐于阐道而勇于徙义,奋励明决,无毫发滞吝意;故其德日新,业日广,所以见于论说行事之间者,上下信之。每君臣问对,不投人主之所好、视人主之脸色行事。〔宋史〕本传载,孝宗尝言:「伏节死义之臣难得。」栻对曰:「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孝宗又言:「难得办事之臣。」栻对曰:「陆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陞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
栻忠君爱国,于病危之际,犹上书劝孝宗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丕图。栻本有公辅之望,卒年仅四十八,世咸惜之。
朱熹说:「靖康之变,国家之祸乱极矣,小大之臣,奋不顾身以任其责者,盖无几人;而其承家之孝,许国之忠,判决之明,计虑之审,又未有如公者。」对栻之高风亮节,赞誉备至。宁宗嘉定间赐諡宣,理宗淳佑间诏从祀孔子庙庭。
栻生平着述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及〔太极图说〕、〔经世编年〕等诗文集四十四卷,以〔南轩文集〕刊行于世。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指出:「南轩之学得之五峰,论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纯粹。」又说:「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然大端发露,无从容不迫气象。自南轩出而与考亭相讲究,去短集长,其言语之过者裁之,归于平正,有子考无咎,其南轩之谓与。」全祖望亦说:「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向使南轩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
南宋理学家中,张栻与朱熹齐名;朱熹对其学问评价甚高,在〔南轩文集〕序言中谓「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
栻为学以二程为宗,进而有所发挥;尤重在阐明义理之辨,并对「去人欲,存天理」反复致意。其宇宙论中以理为本体,但又强调心的主宰作用,富有心学色彩;于仁说、人性论及修养方法方面,亦颇多阐发。
栻在宇宙论方面,指出:「理之自然谓之天命 ,于人为性 ,主于性为心。」认为天命是理的本然状态,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心主宰性,天、性、心虽表现形式各异,而实同为一体,皆本于理。他并指出虽事事物物皆有所以然之理,但毕竟先有理而后才有事事物物。
栻之学说与程、朱不同之处,在于程、朱学说所说心的主宰性是有限制的,仅限于性、情,而栻则认为心可贯万事万物,以至主宰万物。其观点为后来的心学打开门户。
政治上栻主张人主要贵民、重民、养民、保民,不能过分压迫与剥削人民,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他说:「君使其知民之为贵,社稷次之而己不与焉,则必兢兢业业,不敢自恃,唯惧其失之也,则民心得而社稷可保矣。」他把义利之辨与存天理去人欲结合起来。这里他继承了孔、孟思想,并作进一步的发挥。
栻在人性论及论仁方面,认为仁在义、礼、智诸伦常中居于主导地位,说明仁兼具义、礼、智的属性;又把伦常本体的仁提高到天理的境界,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与存天理去人欲连贯起来。
栻在人性论方面,认为人人皆可变化气质,推论到人皆可以成圣。而修养方法,则主张居敬主一,实下工夫;且须向内用力,切实内心省察,并注重力行。朱熹对张栻以天理人欲解释义利,剖析精明,评价甚高,认为是扩前圣之所未发。
--作者:程运
【张栻】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