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师问罪】的意思和解释
(1) 归义:人名,即蒙归义(公元697~748),又作皮逻阁、魁乐觉。云南蒙舍州(今云南巍山)乌蛮(彝族先民)人。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开元十六年,父盛逻皮死,嗣为王。他即位之后,靠着唐王朝的扶持,统一六诏,建立了一个以云南为中心,以彝族、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王国,并臣属于唐王朝,成为唐王朝的西南屏障。
(2) 师:军队。
- 01.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阿姹又诉于归义,兴师问罪。」(源)
- 02.《宋史.卷三四七.张舜民列传》:「上疏论西夏强臣争权,不宜加以爵命,当兴师问罪,因及文彦博,左迁监登闻鼓院。」
- 0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杂志二》:「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中学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 04.《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
- 05.《封神演义.第二回》:「今天子不知为谁人迷惑,兴师问罪于善类。」
- 06.《清史稿.卷一五四.邦交志二》:「会欧格讷以缅约事自诣总署,言缅甸前与法私立盟约,是以兴师问罪。」
- 修订本参考资料:出兵讨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严加谴责。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宋人羁留我使,宜兴师问罪。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亦作兴师见罪。
- 出兵讨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严加谴责。《元史.卷一四九.郭宝玉传》:「宋人羁留我使,宜兴师问罪。」《三国演义.第一一四回》:「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也作「兴师见罪」。
- 出兵讨伐有罪的人。后指质问别人的过错,并严加谴责。
【造句】他带着那瓶尚未打开,却含有杂物的矿泉水向制造商兴师问罪。
目录 |
1.出处
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
2.语译
出兵讨伐有罪者。后亦用「兴师问罪」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并严加谴责。
3.故事内容
「兴师问罪」的「师」,指的是军队。「兴师问罪」就是出兵讨伐有罪者。这句成语见用于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爨(ㄘㄨㄢˋ)本是蜀汉时期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爨氏世代驻守于南中之地,形成地方割据局面,「爨」逐渐由姓氏变成民族泛称,中原民族于是称其为「爨蛮」。隋唐之际,爨蛮分裂成东、西两爨:东爨的主体民族为「乌蛮」;西爨的主体民族为「白蛮」,其中又包含了蒙巂、越析、浪容、邆睒、施浪、蒙舍六个部落。唐玄宗时,两爨的主祭崇道带领群众动乱,玄宗召来蒙舍部的蒙归义前往平乱。乱平后不久,崇道又杀了被任命为南宁都督的爨归王,归王被害,他的妻子阿回到自己的乌蛮部借兵,发兵征讨崇道,转变成整个爨族的内乱。阿又派遣使者去请求蒙归义替自己复仇,蒙归义为安抚他们,先让归王之子守偶继承父业,任宁州都督,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另外,也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许配给崇道的儿子辅朝。然而,崇道虽然表示愿意停战,但其实仍旧不时发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只好再请蒙归义出面,蒙归义于是带领军队讨伐崇道。崇道战败,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亲信都被俘虏,蒙归义并杀了辅朝带回自己的女儿,崇道本人最后也被杀。此次战役,让爨族的各部元气大伤,从此分崩离析,积弱不振。唐代樊绰的《蛮书》为云南史籍,记载了此段历史,对于阿母子求蒙归义起兵代为征讨崇道一事写到:「阿又诉于归义,兴师问罪。」这里的「兴师问罪」就是指发动军队前去讨伐有罪者。今日则多用来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严加谴责。
4.近义、反义词
近义词
大动干戈、吊民伐罪、问罪秦中、兴兵伐罪、声罪致讨、严厉谴责。
反义词
负荆请罪、握手言和。
5.造句
1.就算你想要兴师问罪,也得要师出有名啊!2.武王为解救商朝的苦难百姓,所以向商纣兴师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