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的意思和解释
【扬雄】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本作杨雄,西汉成都人。其人口吃而博学深思,少喜作赋,多仿司马相如,后薄之而不为,于是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论语》,仿《仓颉篇》作《训纂》,仿《虞箴》作《州箴》。
【扬雄】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
生平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专心于潜心思考,早年倾慕司马相如,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常作辞赋,名声远播,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前11年正月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但此文是主动投靠还是避祸之作,还有争论。后在天禄阁校书,写作,进行语言学研究。曾着《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是因弟子刘棻牵连,有人前来捉拿扬雄,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京师谚曰:「惟寂寞,自投阁。」后召为大夫,默默无闻而终。
学术思想
1.他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的认识自然现象,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方士的迷信。在社会伦理上,认定「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2.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
着作
《法言》、《太玄》、《方言》
评价
1.张衡称他「妙极道术」。2.朱熹认为他「拙底工夫」。
《资料取自于网络》
【扬雄】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四川成都人;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卒于王莽天凤五年。扬雄年少时即非常好学,不学章句训诂,而钻研哲理;他的思想杂揉儒道二家。曾说:「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又说:「老子之言道德也,吾有取焉;其槌提仁义,灭绝礼乐,吾无取焉。」其伦理观本诸于儒家,而本体论则本诸于道家。着作包括[太玄]、[法言]、[方言]及[扬子云集]等。他自比[太玄]为道家的[道德经],又自比[法言]是儒家的[论语]。
人性论方面,扬雄主张「善恶混」,认为人的本性有好的,也有坏的,像爱群、好奇、求食等是好的本性,而自私、妒忌、好斗等则是坏的本性。无论好的与坏的本性都是与生俱来的,而教育的功能就是防止恶性,陶养善性。所以他说:「学者所以修其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由于扬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混,教育目的就是要防止恶性,陶养善性;其所主张教育的方法包括:
1.努力实践:因为恶性受不良的社会引诱,而恶性的发展往往比善性还快,因此要为善人,需要加倍努力,故主张「君子强学而力行」;其中「强学」与「力行」便是指努力实践的意思。
2.取法良师:他认为良师的教导,除了在学问上可以有传道解惑之益,而且在品性上有潜移默化之功,所以他说:「一卷之书,必立之于师。」又说:「务学不如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可见扬雄肯定教育正向的功能;他并且认为只要肯用心,教育便能成功,因而说:「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之人,亦颜之徒也。」又说:「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也。」
3.务实不虚:扬雄主张实学,对于专讲虚声而不务实际的学者,非常厌恶。曾说:「或曰:『有人焉,云姓孔氏,而字仲尼,入其门,升其堂,伏其几,袭其裳,则可谓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质非也。』敢问质?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即表现出对于虚学而不务实际的冷嘲热讽。
4.学习步骤:在这方面扬雄主张:「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依扬雄的看法,必须要将学习的材料加以整理;并且应经过思考的功夫,以便能去芜存菁;还要与同学彼此切磋观摩;而能善用奖励的方法,有始有终的学习,才能学得好。而读书要读得多,才有助于取舍要精,以利触类旁通。
5.一以贯之:由于学说纷纭,不易获得真理,因此要寻出条理,以综贯纷繁复杂的事务。扬雄说:「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县诸天;众言混乱则折诸圣。』或曰:『恶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又说:「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可见其与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颇多近似。
6.学习态度:扬雄认为:「君子不动,动斯得矣,有意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他所说的「有意」,是指学习者在心理上有接受学习的意愿;「无意」,是指学习者在心理上没有接受学习的意愿。认为有学习的意愿,学习才能获益,而没有意愿,则无法获益。这种说法,与近代学习心理不谋而合。
--作者:蔡碧琏
【扬雄】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