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意思和解释
-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主要由Johnson & Johnson所提出,其认为在强调竞争的年代里,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现在工作场所的需求,需要的是合作。其认为美国学生学业成就落后的问题,在过去仅强调个人主义的学习。要创造全面教育品质的提升,要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要在结构化的环境里,促使学生相互依赖,积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特徵包括了学生间要积极的相互依赖,学生要面对面的互动,强调个人的绩效责任,且学生要积极培养人际小组互动技巧。合作学习的成果包括了促进高品质认知策略的发展,并能引起学生间想法的冲突,促进成就的动机。让不断的复诵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同侪间的回馈能够促进彼此间的学习,以及使不同背景学生间的学习经验得以交换。
一、类型
- STAD (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 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
2. TGT (Teams-Games-tournaments)
- 小组游戏比赛法
3. 拼图法 (JigsawⅡ)
实行步骤为: 全班授课→分组学习→专家小组→评量→表扬
其中专家小组是指,让每一组的每一位学生,各有专精,学习不同的东西,接着各个组员即可互相交流,彼此分享不同 的知识。唯教师使用此一教学方法须注意,其专业知识,不可为连续性或是阶段性的知识。
相关教学资源(数位教学资源入口网) />
举一实例制作者:三光中学侯佳典资料来源: id="toc" class="toc">
目录
壹、教学单元
一、主题
- 教学主题为中学三年级自然与生活科技康轩版本第六册第二章的「电磁感应」。
- 在实施九年一贯后,能力指标中并没有列入学习”冷次定律”,但作者认为有其重要性,可以视课程进度选择性教授,因此于教学活动中有补充加入冷次定律的内容,藉以加深学生的电磁学知识。
二、教学策略
- 九年一贯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学生要学习带得走的能力,因此教育政策倾向以建构主义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研究者认为符合建构主义精神的教学法虽多,却没有一定哪一个教学法是万灵丹,也没有哪一个教学法最好;但在自然科学这门学科上,因为强调自我探索建构知识的精神,加上探索建构知识往往必须经过讨论修正的过程,因此本单元活动研究者以「合作学习」分组上课为模组,采取『探究式教学法』来进行。
(一)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ning)
- 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间的合作性互动。把学生分成小组,而且各小组的成员本须共同努力完成小组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特徵;学要综合运用交谈、书写、解决问题、艺术表现…等等行为,才能有效建构起自的知识。更具体来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各小组的成员都针对特定的学习单元,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以及所了解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学习责任,在经由成员之间不断的交换意见、互相支持之下,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朝向小组的学习目标迈进(林清山,1993)。合作学习教学强调组员在彼此接纳、尊重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意见,辩驳澄清的机会,藉由他人知识的分享,彼此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习的内容,省思及察觉自己的盲点,进而修正和重新建构自己的新观点,使学生透过同侪亘动中,从事有意义的学习(王千幸,1996)。
- 此单元活动进行的合作学习种类以黄正杰和林佩璇(1996)分类的其中一种「小组成就区分法」: 小组成就区分法于1978年由R.E.Slavin所发展,是最容易实施的合作学习方式,其实施要素有:
(1)全班授课:教师说明内容与展示。(2)分组学习:同侪一起进行讨论,合作学习。(3)测验和团体历程:提供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情形。(4)学习表扬:分为个人表扬与团体表扬。(5)评分方式:以个人进步分数与小组团体表现为评分依据。
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应为:(1)清楚描述课程目标。(2)在上课前先决定并安排学生于学习小组中。(3)清楚地解释作业及目标结构。(4)督促合作学习小组的效果,适时介入以提供作业协助或增进人际及团体技巧评监学生的成就并帮助学生讨论他们合作进行的情形。
(二)探究教学法
- 何谓探究(inquiry) ?探究就是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教学法和讲述教学法是完全不同的教学法。探究是人类一种思考的方式,是一寻找资料的过程,一种了解事物的过程。学生经由探究的过程,练习科学方法。探究的过程中,可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教学有四种特徵: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求能力。3.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5.经由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因学生经由探究活动过程能在脑海中建构他自己的概念体系。当愈多的活动被学生探究,学生的科学态度会积极,学生的科学方法层次愈高,则愈有信心探讨更多的活动。
- 探究式教学法演变至今、巳有许多结构化的模式,归纳有探究训练模式、科学探究模式、集体探究模式及探索、发明、发现模式。其中探索、发明、发现馍式是由Ragan & Shepherd所提出,与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卡普拉斯(Robert Kuplus)所领导的SCIS(Scienc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Study)提出的科学概念学习环三步骤相类似。
Ragan & Shepherd所提出的探索、发明、发现馍式三个阶段简述如下:(一)探索(exploration) :教师布置学习环境,让学生经由讨论、观察、操作及合读进行探讨。(二)发明(invention) :经过探索活动,学生需要基本概念以了解所观察的现象。教师提供这些概念,帮助学生领悟新的概念。(三)发现(discovery) :学生能将所得概念运用到新的情境。张静仪(1995)依据此模式,将学习环的过程分为探索、概念发展、概念应用三个阶段。本教学设计参考张静仪的三阶段学习环探究模式进行。
四、学生背景
- 在进行本单元前,学生应已经上过基本电学及磁学,对于电流、磁铁、磁场、电流磁效应(长直导线、螺旋形线圈)、电磁铁等内容都已经大致学会;上课前,可对于全班进行S形异质分组,兼顾男女比例,将全班分成五到六组,训练各组讨论情况,并于上课过程中实行小组竞赛,有助于小组学习的良性竞争。
五、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 具体目标1.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方式。2.知道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3.知道发电机利用感应电流发电。4.知道由冷次定律来判断线圈上感应电流的方向。【补充】1.学习磁场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与原理。2.知道封闭线圈内的磁场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3.知道电磁感应的意义。4.了解线圈上感应电流的产生是为了抵抗外加磁场的变化。【补充】
电磁感应能力指标
代号 能力指标1-4-1-2 能依某一属性(或规则性)去做有计划的观察。1-4-4-2 由实验的结果,获得研判的论点。1-4-4-4 能执行实验,依结果去批判或了解概念、理论、模型的适用性。1-4-5-3 将研究内容做有条理的、科学性的描述。2-4-6-1 由「力」的观点看到交互作用所引发物体连动的改变。改用「能」的观点,则看到「能」的转换。5-4-1-1 知道细心的观察以及严谨的思辨,才能获得可信的知识。7-1-0-2 学习操作各种简单仪器。7-4-0-6 在处理问题时,能分工执掌、操控变因,做流程规划,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单及形成性评量)
请见本文最后的附录一。
八、形成性评量
已呈现于学单中的「阶段小测验」。
九、总结性评量
请见本文最后的附录二(参考康轩版题库的题目)。
肆、参考资料
康轩文教事业(2006):2-5电磁感应。中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三下),页37-40。张静仪(1995):自然科探究教学法。屏师科学教育,1期,页36-45。
-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群体学习,根据泰门斯(J.M. Taymanns)在〔认识残障青少年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Learning Disabled Adolescents)所下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一些特定的群体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以小团体的方式一同工作,除了保持个人的贡献外,也和大家一同努力,以达到共同设定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团员共负荣与辱。研究合作学习多年的美国闻名兄弟档学者詹森(R.T Johnson and D.W. Johnson)强调合作学习的精神,在于只有每个团员都达到预订的目标,那么这个团体的合作学习,才算真正的成功。因此,合作学习讲求团员中的彼此支援、协助、分享与鼓励,以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
合作学习并非随便找几个人一起学习就可达到预期的成果。相反的,要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效益,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及技巧要学习和遵守。詹森及多位学者皆认为合作学习要成功,以下几点是关键所在:
1.共同目标(group goal):要共同合作学习,首要之务就是要确定目标。此目标的设定,应考虑到个人及群体皆能有所参与表现,只要群体中有一人无法参与表现,则须修订共同目标,让所有成员有机会藉着群体的合作来学习。
2.彼此支援(interdependence):彼此支援咸认是合作学习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作学习的群体,就像是一家人,除了有共同的目标外,大家要分配任务,分享资源,还要设定共同报酬(joined reward)。换言之,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除了自己积极参与,执行自己分配到的角色、任务外,还要协助其他团员,学习执行他们的角色任务,因为最后大家得到的报酬或成绩是同样的。若想团队得到最好的成绩,团员间的彼此支援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中的互动(on-task interaction):所谓学习中的互动,是指在学习某科教材或完成某种指定作业的过程中,合作团员间的相互讨论、询问、解答等的互动。这种良性的互动,会使团员积极参与,彼此激励,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富有活力,加深、加强学习的成效。
4.个人的参与(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在合作学习中,最不希望发生的是有些同学或许能力较强,喜欢掌控一切,包办一切;另有些同学或许较被动或能力较差,则几乎什么事都不做,或插不上手。这种情形应尽量避免,因此在设计合作学习时,必须强调团队中每个人实际参与的重要性,由于有实际的参与才有可能学习。
5.订定分组的原则(criteria for grouping):合作学习就是二位或二位以上同学,一起学习,共同去完成既定目标。可是究竟应该如何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组?是以能力来分,还是以性别、性向或学习型态呢?究竟二人一组好,还是三人、四人呢?分组是不可轻率的,却又没有一定的准则可循。比较合理的方法是视合作学习的目的及教学目标而订。如果合作学习只是让同学们建立互信互赖的人际关系,则随机分组也不算不合理。但若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则需考虑能力性向或学习型态人数的多寡等。文献探讨中,多数认为二至三人是较佳的选择,如果超过六人,则会失去团队的合作效益。
6.合作的社交技巧(cooperative social skills):合作要愉快,就必须注意沟通技巧,并不是所有人都善于沟通,因此有必要在合作学习开始前先教一些重要的技巧,诸如:寻求或提供协助,尽己之力并保护自己的权利,信赖他人,有争执时该如何处理,要注意礼貌,注视说话者的眼睛以示尊重,做适度的肢体回馈(如点头、摇头、身体略向前倾、微笑等等)。
7.检视合作过程(group processing):每次合作学习后,应有五至十分钟的检视,也就是大家坐下来,检讨刚才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是好的,有哪些是做得不够的,并且提出下次改进的意见。这种检视不可忽略,因为从检视过程中,合作成员可以开诚布公的讨论,让所有成员知道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合作学习是顺应人性,也是一种趋势。个人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彼此的互相激励扶持,会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也得到自身和他人的肯定。何况未来的趋势是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参与研究,可以说合作学习是利多于弊的。
--作者:陈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