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國子監

拼音

guó zǐ jiàn

怎么读

【国子监】的意思和解释

【国子监】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隋朝以来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部门。旧时全国最高的学府。下设各类学科,如国子学、算学、书学等。
【国子监】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国子监简称国学。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源于国子学,西晋武帝咸宁4年(公元278年)始设,为与太学并立的另一大学。北齐改称国子寺。陪文帝时,以国子寺辖国子、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隋杨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改国子寺称国子监,始为教育管理机构。唐武德初曰国子学,隶太常寺。贞观2年(公元628年)复称国子监,辖国子、太学、广文馆、四门、律、书、算七学。宋代凡学皆隶国子监。元代设国子监和蒙古国子监,分辖国子学与蒙古国子学。明、清国子监兼具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性质。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二监,一在南京,建于洪武15年(1382),称南京国子监;一在北京,建于永乐元年(1403),称北京国子监。清代国子监于顺治元年(1644)设在北京,沿袭明制,置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光绪32年(1906)设学部,国子监遂废。今北京内城东北安定门有国子监遗址,建于元至元24年(1287),内有彝伦堂、辟雍亭;东西两厢为率性、诚心等六堂,陈列〔十三经〕石碑198座,六堂北首为绳愆厅、博士厅及敬一亭。今为北京首都图书馆所在地。

--作者:沈津
  •   国子监为自隋至清掌理中央官学之教育行政部门,唯其名称规制,不尽相同。
      隋制据〔隋书.百官志〕载,原隋承北齐之制,管理中央官学之教育行政部门为国子寺;国子寺原隶太常,置祭酒一人,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罢隶太常,并改寺为学,此时所称国子学,既是行政机关,亦呈学校。仁寿元年(601)六月,依臣建议将国子学原统之太学、四门学废止,只留国子学生七十人。七月,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置博士五人,从五品,学生七十二人。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加置司业一人,从四品,丞三人,加为从六品,并置主簿、录事各一人。下统国子学及太学,国子学置博士,正五品,助教,从七品,员各一人。学生无常员。太学博士、助教各二人,学生五百人;博士为从六品。
      唐制据〔新唐书.百官志〕载,高祖武德初,以国子监称国子学,隶太常。太宗贞观二年(628),复称监。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司成馆。咸亨元年(670),复称监。垂拱元年(685),改称成均馆。国子监之组织职掌,据〔唐六典〕「国子监」条载:「国子监:祭酒一人,从三品;外业二人,从四品下。国子祭酒、司业之职,为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辖国子学、太学、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另据〔新唐书.百官志〕载 ,玄宗天宝九年(750),置广文馆,计为七学。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孔宣文,以先师颜回配,七十二弟子及先儒二十二贤从祀。凡释奠之日,则集诸生执经论讲,奏请京文武七品以上清官并与观之。每岁终考其学官功业之多少,评定等级。其下置丞、主簿、录事、府、史、亭长、掌固等职事官。至于各学,置博士、直讲、助教、典学、掌固等学官。又据〔新唐书.选举志〕,高宗龙朔二年(662),东都置国子监。其后,东西两监并置,各辖六(七)学。
      宋沿唐制,据〔宋史.选举志〕载,凡学皆隶国子监,其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武学、小学、书学、画学、算学、道学及宗学等;惟书、画、算、道学,只设于徽宗朝,而宗学则废置无常。又同书〔职官志〕载:国子监旧置判监事二,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凡监事皆总之。直讲八人,以京宫选人充,掌以经术教授诸生。丞一人,主簿一人,监生无定员。元丰官制行,始置祭酒、司业、丞、主簿各一人;太学博士、正、录各五人;武学博士二人;律学博士、正各一人。以上各官职掌如后:祭酒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令;司业为副;丞参领监事。凡课试、教导之事,祭酒、司业总之。天子幸学,则率官属诸生班迎。凡释奠于先圣、先师及武成王,则率官属诸生共荐献之礼。岁计所隶三舍生升降多寡之数,以决定学官之赏罚。太学博士,掌分经教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者;正、录,掌举行学规,凡诸生之戾规矩者,待以五等罚,考校训导如博士之职;职事学录五人,掌与正、录通掌学规;学谕二十人,掌以所授经传谕诸生;直学四人,掌诸生之籍及几察出入。凡八十斋,斋置长、谕各一人,掌表率斋生,仍月考斋生行艺,着于籍。武学博士、学谕各二人,掌以兵书、弓马、武艺训诱学者。律学博士二人,掌传授法律及校试之事。小学,置职事教谕二人,掌训导及考校责罚。学长二人,掌序齿位,纠正不如仪者。国子监尚置集正二人,掌籍诸生名氏,纠程课不逮者;另置书库官,以京朝官充,掌印经史群书,以备朝廷宣索赐予之用。
      元制据〔元史.百官志〕载,国子监下辖国子学。至元二十四年(1287),始置祭酒一员,从三品,司业二员,正五品,掌学之教令,皆德尊望重为之;监丞一员,正六品,专领监务;典簿一员,令史二人,译史、知印、典史各一人。国子学置博士二员,掌教授生徒,考校儒人着述,教官所业文字;另置助教、学正、学录等学官。
      明制据〔明史.职官志〕载,国子监置祭酒、司业各一员;其属绳愆厅,监丞一人;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六堂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典簿厅,典簿一人;典籍厅,典籍一人;掌馔厅,掌馔二人。各官职掌如后:祭酒、司业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凡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幼勳臣及勳戚大臣子弟之入监者,奉监规而训课之。不率教者,扑以夏楚;不悛,徙谪之。其率教者,有升堂积分超格叙用之法。课业仿书,季呈翰林院考校,文册岁终奏上。每岁仲春秋上丁,遣大臣祀先师,则总其礼仪。天子幸学,则执经坐讲。新进士释褐,则坐而受拜。监丞掌绳愆厅之事,以参领监务。博士掌分经讲授,而时其考课。助教、学正、学录掌六堂之训诲,士子肄业本堂,则为讲说文字,导约之以规矩。典簿典文移金钱出纳支受。典籍典书籍。掌馔掌馔饮。祭酒、司业,初择有学行者任之,后皆由翰林院官迁转。
      又据同书〔选举志〕载,明太祖时曾设中都国子学(监),后废。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置北京国子监。迁都北京后,十八年,以原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称南雍(参见「南雍」)。
      清承明制,据〔清史稿.职官志〕载,国子监,管理监事大臣一人;祭酒,满、汉各一人;司业,满、蒙、汉各一人;其绳愆厅监丞、博士厅博士,俱满、汉各一人;典籍厅典籍,汉一人;六堂设助教、学正、学录各一人。八旗官学助教,俱满二人,蒙一人;教习,俱满一人,蒙二人,汉四人。另置笔帖式,满四人,蒙、汉各二人。各官职掌如后:祭酒、司业掌成均之法;凡国子及俊选以时都授,课第优劣;岁仲春秋上丁,释奠、释菜,综典礼仪;天子临学,执经进讲,率诸生圜桥观听;新进进士,坐彝伦堂行拜谒簪花礼。监丞掌颁规制,稽勤惰,均廪饩,核支销,并书八旗教习功过。博士掌分经教授,考校程文,偕助教、学正、学录经理南学事宜。典簿掌章奏文移。典籍掌书籍碑版。国子监尚兼领算法馆、俄罗斯馆及琉球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国子监,归并学部。
      综观清末以前国子监之职掌,其应属管辖设于京师(中央)诸官学之行政机关,而非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因其上尚有礼部,且地方官学非其所辖,自宋以降均另设官掌理,如宋置提举学事司,元置儒学提举司,明置提督学道,清置提督学政司。

--作者:周愚文

【国子监】 图片鉴赏

国子监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