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的意思和解释
【基质】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基质的定义是能量来源,它可以是有机的(还原态的有机物)或无机的(例如氨),或者甚至是光线(光合营性微生物)。根据微生物利用的基质种类可以将微生物分成几类:光合自营性微生物(photoautotrophs)及光合异营性微生物(photoheterotrophs)是以光线(light)为其能量来源;无机营养性微生物(chemolithotrophs)或化学自营性微生物(chemoautotrophs)是由无机物的氧化获得能量;有机营养性微生物(chemoorganotrophs)的能量来源是有机物;混合营养性微生物(mixotrophs)所利用的基质则包括有机物及无机物,偶尔也会利用光线。
- 基质英文字substrate亦作substratum,指一切特性(properties)或作用的「支持者」(Tr?ger),为「实体」(substance)一类中的意义。主张基质存在的学者,认为任何事物(无论心智的或物质的)之所以有某些特性存在,系由于其下有「实在」(reality)支撑之故。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或存在于基质中,或是由未知的基质作用于人类感官之上所生的印象。由基质的说明,特性因而具有主、客体两方面的意义。
在希腊文中有两个名词可用以表示实体的意义:一为ousia,一为hypokeimenon。前者表示「本质」(essence)的实体意义,后者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concrete thing),就是基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曾说出某物改变为另一物的三项原理:(1)永恒形式(eidos);
(2)缺如(steresis);
(3)基质(hypokeimenon)。其中基质是「生成」(genesis)的发生之处,在改变的过程中,基质持续不变。亚里斯多德认为,实体改变的过程中,已消逝的旧物体及生成的新物体间必须有一个持续不变的共同的基质,以为形成不同型式的质料(matter);由于一切物体原则上均可互相转变,因此所有物体均有一个共同的原始质料作为一切实体变化的最终基质。在亚里斯多德的用法中,基质发生于物质变化的脉络中,不只是一个逻辑概念,基质与永恒形式一样,都是存有(being)的共同原理。在亚里斯多德之后,此种基质具有逻辑与存有论的(Ontological)概念,仍存于部分的思想家学说中,如斯多噶(Stoic)学派所提出的四个范畴,基质即为其一;柏罗提那斯(Plotinus, 205~270)更将基质视同质料。
十七世纪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虽为英国古典经验论鼻祖,也接受笛卡尔(R.Descartes, 1596~1650)心物二元论(Dualism)观点,脱离了表象论(Representationism)的立场。洛克认为通过感官而获得许多简单观念(simple ideas),并由于注意或发现到若干简单观念经常连在一起,因而容易认定此简单观念群必然属于同一事物,于是组成适当的言词指称该事物自体。又人们并不认为单纯观念能独立自存,因此猜想有一支撑此类单纯观念存在的「基质」。洛克并套用传统的哲学术语,将基质命名为「实体」。洛克曾对物质实体有如下的定义:「所谓的实体观念,对那些无法自存的事物性质而言,可当这些性质的一种不可知的支撑者,就是基质。」由此定义看来,洛克一面将基质视为支撑事物的物质实体,一面亦承认关于基质的真相不可知,可说基质是「人所不得而知之物」。由于此种对基质的观念,洛克认为我们的知识仅能扩及事物的「名义上本质」(Nominal Essence),亦即关于实体的特殊观念,而无法达于物质或精神的实体,即无法及于构成实体的「实际本质」(Real Essence)。洛克的看法,并非纯粹的经验论主张,而是一种素朴的实在论(Naive Realism),将知识成立的根本条件建立在不可知的基质或感觉经验的实际内容上。洛克的学说虽然为人类知识画出了界限,但从另方面来看时,却也抹煞了知识普效性的重要课题,是后来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之所以要提出以知性(Understanding)的建构能力作为知识根本条件的原因。
--作者:方永泉
【基质】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