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通才教育

拼音

tōng cái jiào yù

怎么读

英语

General Edcation

【通才教育】的意思和解释

【通才教育】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一种求博求通的教育。其目标是透过广泛的传授,教导学生生活于现代社会所需的各门知识,以拓宽心灵、视野和知识领域,而培育出一个能全面观照现代知识的发展,且能在现代社会善知自处的现代人。各大学均基本都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连,培养了解生活的现代知识分子。其设置理念源于西方大学教育理念,其课程设计则不限科系,使之能与各科系专业课程相对而成。也称为「通识教育」。
【通才教育】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一种要求博通各种知识的教育。藉由各类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广泛认识社会发展的现况,以开放视野、拓展知识领域,期能培养出全面观照社会、了解生活环境的现代知识分子。
      【造句】唯有健全教育制度,才能澈底实行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通才教育」源自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概念上与通识教育相通,是指一种可做专才发展的教育,故而既非狭隘特殊的,也不是仅为训练谋生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种为着个人之生活全体作好预备的教育。通才教育的实施通常在学术性的高级中学(academic high schools)或是人文学院(liberal art colleges)中实施。我国近年也常译作通识教育,以别于学习各种专门知识的专业教育。不过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的经济成长,此项教育过去曾受到忽视。近年来,重视通才教育的呼声日高,甚至有主张高中课程不应过早分化,而应以通才教育为主的看法出现。
      在西方教育史中,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概念的是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指一种自由民(freernan)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自由民的理性与自由能完美地展现。自由教育应该能涵养个人的灵魂,使其能从事「闲暇」(leisure)的活动而非「职业」(occupation)或「娱乐」(recreation)的活动。因为前者之所以可欲在于是以本身为目的;而后者的可欲则仅是来自于促成其他目的,而非以本身为目的。在中世纪(Middle Ages)时,基督教会提出七种能培育心智能力的学科,也就是所谓人文七艺(seven liberal arts)。但七艺中渗入了神学的内容,且其所重视的「自由」不是指充分发展人的理性,而是指摆脱尘世的羁绊,回归基督的神性。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人文学者要求打破教会的束缚,倡导人性的解放。主张教育应该以希腊文及拉丁文为主要教育内容,是一种自由发展个人身心的教育。使受教者获得德性及智慧,是一种能够唤起、训练及发展高贵身心及最高才能的教育。十八、十九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开始发达,逐渐与人文学科并驾齐驱,此概念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英国学者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即解释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在杜威(J. Dewey, 1859~1952)哲学中,自由教育指「解放的教育」(liberating education),也就是教育应该真正地完成学生在教育方面的解放,主要以学生未来经验之品质及其外在结果为准,而非仅凭「推测」来认定某些学科具有较其他学科更多的解放力量。在当代非哲学性的用法中,通才教育指广泛而一般性的教育,而非狭窄的或专门的教育。
      当代英国教育哲学家皮德思(R.S. Peters, 1919~)曾藉着对于「自由教育」概念的分析来厘清「教育」的概念。皮氏指出传统中自由教育的提出,是为了反对教育仅限于某些为了服务外在目的(extrinsic end)所进行的教学。这些外在目的可能是物资的生产、工作的获得或是职业的安排。实则自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职业训练及为了实用所行的手脑锻链,也不是某种专门的教育,而是为了排除某些可能会阻碍教育的限制或障碍。皮德思分析了自由教育所具有的三种概念:(1)教育不应仅限于某种专门训练,否则会使心灵受限于某种思考模式中。如科学家除了自己的本科外,也必须对其他的思考方式有所理解,如此在执行其专业时,才能从历史的观点、社会的重要性或是美学方面来看待他的工作。(2)有些自由教育的学者则认为人们除了自己的专业外,也必须更进一步在其他思考方式方面进行某种程度的训练。强调教育内容包括教育中一切的精华部分。(3)强调程序原则(procedural principles)认为即使在进行以职业训练为目的教育时,也应该不以独断、教条的方式进行。此外,教师也应多鼓励受训练的学生能够以更多的批判态度来面对学习的内容。
      因此通才教育的真正本质并不在于「广博」或「文雅」,而是「自由」与「解放」,单单只是在课程中安排多数看似齐备的科目,并非真正的「通才教育」。真正的通才教育除了追求外在学科的解放外,更要内在心灵的自由解放,唯有当教育摆脱完全经济挂帅或谋生技能的考量,并在教育方式过程上作到心灵开放与自由时,通才教育的理想才能真正的实现。

--作者:方永泉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