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意思和解释
【刻骨铭心】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刻在骨头,刻在心上。形容感受深刻,难以忘怀。语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没齿不忘」、「铭肌镂骨」
典源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据《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引)白少颇周慎,忝闻义方,入暗室而无欺,属昏行而不变。今小人履疑误形似之迹,君侯流恺悌矜恤之恩。戢秋霜之威,布冬日之爱,睟容有穆,怒颜不彰。……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远客汝海,近还城。昨遇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昔徐邈缘醉而赏,魏王却以为贤;无盐因丑而获,齐君待之逾厚。白妄人也,安能比之?上挂〈国风〉相鼠之讥,下怀《周易》履虎之惧。愍1>以固陋,礼而遣之,幸容甯越2>之辜3>,深荷三公4>之德。铭刻心骨,退思狂愆5>,五情冰炭6>,罔知所措。昼愧于影,夜惭于魄,启处不遑,战局无地。
(1) 愍:音ㄇ|ㄣˇ,怜恤、哀怜。
(2) 甯越:战国赵中牟人,生卒年不详。苦于耕稼之劳,刻苦求学十五年,遂为周威公之师。甯,音ㄋ|ㄥˋ。
(3) 辜:罪过。
(4) 三公:三为「王」之讹。王公,指王承,晋太原晋阳人,生卒年不详。曾任东海郡太守。
(5) 愆:音ㄑ|ㄢ,过失、罪过。
(6) 冰炭:冰冷炭热,二物不能相容。喻内心交战。
(1) 愍:音ㄇ|ㄣˇ,怜恤、哀怜。
(2) 甯越:战国赵中牟人,生卒年不详。苦于耕稼之劳,刻苦求学十五年,遂为周威公之师。甯,音ㄋ|ㄥˋ。
(3) 辜:罪过。
(4) 三公:三为「王」之讹。王公,指王承,晋太原晋阳人,生卒年不详。曾任东海郡太守。
(5) 愆:音ㄑ|ㄢ,过失、罪过。
(6) 冰炭:冰冷炭热,二物不能相容。喻内心交战。
典故说明
这篇〈上安州李长史书〉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安州游历时写给李(京之)长史自我推荐的书信,期望得到赏识而受到任用。在这之前,李白曾经得罪李长史,但李长史原谅了他,所以在书信中,他引用《世说新语.政事》:晋代王承任东海郡太守时,有一个人因为在老师家读书读到太晚,回家时犯了宵禁,王承就说:「鞭打像甯越一样勤学的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治理政事的根本之道。」于是派人送他回家。李白以这则故事来赞扬李长史的宽宏大量,并且表明会将李长史的恩德刻在骨头,记在心上。后来「刻骨铭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感受深刻,难以忘怀。
书证
- 01.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磨障套.三煞〉:「这相公爱民忧国无偏党,发政施仁有激昂,……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恨不得展草垂缰。」
- 02.《水浒传.第八零回》:「二次虽奉天恩,中间委曲奸弊,难以屡陈。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报。」
- 03.明.解缙〈献太平十策〉:「臣蒙陛下之恩,至深至厚,刻骨铭心,思所以补报。」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形容感激在心,永难忘怀。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磨障套˙三煞: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恨不得展草垂缰。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感佩不忘,曰刻骨铭心。亦作铭心刻骨、铭肌镂骨、铭心镂骨、镂骨铭肌、镂骨铭心、镂心刻骨、刻骨镂心。
【刻骨铭心】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形容感激在心,永难忘怀。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磨障套.三煞〉:「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恨不得展草垂缰。」《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感佩不忘,曰刻骨铭心。」也作「铭心刻骨」、「铭肌镂骨」、「铭心镂骨」、「镂骨铭肌」、「镂骨铭心」、「镂心刻骨」、「刻骨镂心」。
【刻骨铭心】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形容深记在心,永难忘怀。
【造句】这位老师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学热诚,让曾受教于他的学生们刻骨铭心。
【刻骨铭心】 图片鉴赏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