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佚】的意思和解释
【辑佚】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辑,聚集、收集。佚,通逸,散失。辑佚,又作辑逸,聚集散失之意。古书在传播流通过程中,由于受到天灾、人祸、兵燹等影响,部分散佚或全部亡佚,但其残篇、遗文、片言、只语往往散存于它书,辑佚即是指将散存在现有各类文献中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重新搜集摘录出来,汇聚编排,使其尽量恢复原书面貌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也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献的辑佚有两种,一为单纯的辑佚书,当原书完全亡佚,如有引文可供收集,则将其辑出,以存其书于万一。如申不害〔申子〕早已亡佚,清人严可均和马国翰皆有辑本。尸佼〔尸子〕亦久佚,清人汪继培有辑本。一为辑佚文,辑佚文又可分3类,即辑补缺佚,即原书尚存,但已有残缺,非原书全貌,如〔汉书艺文志〕着录〔墨子〕71篇,今本〔墨子〕存53篇,已非全帙,清末孙诒让将古书所引〔墨子〕语有不见今本者,逐一辑出,成〔墨子佚文〕,附〔墨子闲诂〕后。辑补脱佚,即原书似完存,在校勘过程中,时有佚文辑补,如刘向校订〔孙卿新书〕(即〔荀子〕)32篇,今本〔荀子〕也32篇,然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辑得〔荀子〕佚文4事。辑拾漏佚,即编辑别集、总集有当收而漏收的诗文,或因某种原因有意弃收的诗文,后人读书时,有意无意中拾得而补之,如北宋末年薛昂收集王安石诗文成〔临川先生文集〕100卷,流传至今。但百卷之外,诗、词、文佚篇尚多,清乾隆间张青刻南宋季璧〔王荆文公诗笺注〕50卷,所载诗篇较〔临川先生文集〕多72首。清末陆心源辑拾佚篇为〔临川集补〕1卷,刻入〔群书校补〕。辑佚的意义,在于丰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中国较早从事辑佚工作的是宋代黄伯思(?-1118)和王应麟(1223-1296)。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及李善注鲍照〔舞鹤赋〕中辑出已佚的〔相鹤经〕。王应麟则有感于〔易〕学独传王粥,〔尚书〕只存〔伪孔传〕,便从群书中缉出有关郑玄〔易注〕、〔书注〕的材料编成〔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辑夫在清代最为兴盛,如清乾隆间编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已亡佚的古代典籍385种4,946卷。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大规模的辑集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佚书的宏举,如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达580余种,卷帙繁富。现代辑佚工作,更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往前推进,尤其是历来不受重视的集部文献,也多有所获,如〔宋诗话辑佚〕、〔元曲选外编〕、〔永乐大典戏文〕等。同时,古文献的不断出土和发现,都为辑佚工作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作者:沈津
【辑佚】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