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意思和解释
【方孝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公元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宁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工文章,名书室曰「正学」,官侍讲学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諡文正。着有《侯成集》、《希古堂稿》等。
【方孝孺】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生平==
【方孝孺】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方孝孺(1357~1402)宇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学者称为正学先生;明浙江宁海人。自幼精敏绝伦,八岁而读书,十五而学文,辄为侪辈所称;二十游京师,为太史宋濂入室弟子。宋濂尝谓:「游吾门者多矣,未有若方生者也。」宋濂返金华,孝孺复从之,先后凡六岁,尽传其学。
孝孺举洪武进士,授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极获蜀献王器重,名其读书之庐日「正学」。建文帝召为翰林院学士,进侍讲学士,洪武实录修撰总裁,帝有疑问,不时宣召,君臣之间,同于师友。
燕王朱棣起兵纂位,孝孺被捕系狱。时当世文章,共推孝孺为第一,燕王欲令草诏,以塞天下之人心,孝孺以周公之说穷之,燕王降志乞草诏,孝孺怒骂不已,大书「燕贼纂位」四字,遂被砾死于聚宝门外,享年四十六岁。坐死者凡八百四十七人,诛及十族。至明后期,始获宽宥,追諡文正,其后史书、裨记,往往表彰孝孺之节义,而忽略其理学思想。刘宗周曾说:「考先生在当时,已称程朱复出,后之人反以一死抹过先生一片苦心,谓节义与理学是两事,出此者入彼,至不得与扬雄、吴草庐论次并称,于是成仁取义之训,为世大禁,而乱臣贼子,将接踵于天下矣。」又称誉其「扶持世教,不愧千秋正学。」
孝孺以获罪明成祖,其学亦悬为厉禁,故其着作多已散佚。追明后期弛禁,仅由后人辑得着作二十四卷,名〔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今有四部丛刊初编本),〔明儒学案〕、〔明史〕均有传。
孝孺为学很少论及天道,认为理本乎天,无须论证,问题在如何躬行实践,专志于心性之修养。
孝孺重视小学,他认为小学并非仅教幼童蒙学之事,而是自幼至长,终身皆当实践的工夫。他着有〔幼仪杂箴〕一书,将小学科目列为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优、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每一项内容不仅涉及使幼童学到形体外表的规则,更应注意心性之涵义。如「坐」要「端庄」,是为了培养坚静若山的精神。「立」要「植」,同树一般挺直,是为了培养屹然不动的精神。「寝」要「宁心定气」,是为了安养显德等等。把理学中关于心性修养的内容,都纳入洒扫应对、饮食言动的日用常行之中,以养其心志,体验天道,成为有道德的君子。
孝孺认为「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感,不若使人畏义;畏义者于不善不禁而不能为,畏感者禁之而不敢为,不敢与不能,何啻陵谷。」又说:「养身莫先于饮食,养心莫要于礼乐。人未尝一日舍饮食,何独礼乐而弃之,尊所贱,卑所置,失莫甚焉。」因此他指出正心、治心、养心、洗心为学道要旨;而治心之术则在其〔幼仪杂箴〕及〔君学〕篇中,皆有概括的说明。他论治心方法,主张静不离动,心不离物,着重「涵养以敬,以澄其内,制之于义,以应乎外」的内外并进的方法。也就是他常说的「以敬存心,以义制行」。
孝孺的心性修养工夫,雕偏重于克己、内省,但并非乐其一身以自适,而应措之以行事,当有「经世宰物」之心。因此他反对「空谈不务实」,而要以诸葛亮、范仲淹、司马光等君子为法,以「大贤豪杰」的勇气,来振兴正学。
孝孺曾着〔周礼辨正〕一书,现已散佚,但可从其〔逊志斋〕卷四〔周官篇〕中明其梗概。他曾指出所以要「诵圣哲之遗言,考帝王之善政」,目的在「明王道」。他认为要「明王道」除了推行〔周礼〕以外,还要「辟异端」,尤其是他对佛、老二氏,有严厉的批判。不过他仅批判佛氏离事弃物,默坐澄心,并未根本否定佛教哲学,甚至在求「道」上,有时也采用了佛禅的「忽明顿悟」的方法。
--作者:程运
【方孝孺】 图片鉴赏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