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的意思和解释
【骆宾王】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人名。唐婺州义乌人。生卒年不详。七岁能文,但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曾任武功及长安主簿,后为徐敬业作文斥武后罪状,敬业失败后,不知所终。为初唐四杰之一。着有《骆丞集》。
【骆宾王】是什么意思(来源:教育Wiki编版)
目录 |
生平
- 骆宾王(公元 约626─684后)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他所留下的诗文中,最广为人知、并且口耳相传的名篇,是他七岁时写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全诗充满童趣和天真,清新可爱,活泼喜人,是千多年来小孩子学唐诗时首先要学、要背诵的一首好诗。
- 唐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闻名的《讨武氏檄》,将五则天大骂一番,据说武则天一开始满不在乎,听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颇有得意之色,但听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有人告诉她是宾王的作品,她竟责问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感叹不能为己所用。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
思想
-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它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
- 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其思维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
- 同时,这首诗中也反映了骆宾王曾经有过归隐求道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还偶尔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诗中,但当时骆宾王毕竟太执着于世间时局的转变,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败后无路可走时,才终于走上了自己早就应该走的入道之路。
着作
- 《咏鹅》、《在狱咏蝉》、《于易水送人》、《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份,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那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入宋的诗集中。
评价
- 其为初唐四杰之ㄧ,虽然如此,其后半生却过着逃亡的日子。《旧唐书》与《资治通监》都说骆宾王被杀,《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认为「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诗》说骆宾王逃脱后削发为僧,「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一说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据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义乌南通城黄泥口一位曹姓农民挖地时曾发现骆宾王墓,农人掘开坟墓,见「棺内人还衣冠如新」。
- 农人大异之,于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派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参考资料
【骆宾王】 图片鉴赏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