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意思和解释
目录 |
生平
徐霞客(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七日—崇祯十四年正月二七日,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生于江苏江阴马镇南阳岐,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明代闻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高祖父徐经是江阴巨富,弘治十二年因「会试舞弊案」,与唐寅一起涉案下狱。至徐霞客时,家道中落。徐霞客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在一不受当时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的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徐霞客尤其对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记录,包括对喀斯特地貌类型分怖和差异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光是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他就亲自探察270多个洞穴,且有方向、高宽、深度之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成因,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同时对长江源头作了考察,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尚书》以来流行一千多年的“泯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床坡度和侵蚀力成正比。再者还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而且调查了云南腾冲山的火山遗迹,科学记录与解释了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产状,质地或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在云南得病,双足不能行走,由当地知府用轿子送返,去世前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整理原稿,季梦良、王忠纫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他去世后,清军进攻江阴时,季梦良帮助守城,全家被杀,《游记》手稿大部分被焚于兵火,季会明、徐李寄收集残存的抄本编辑成《徐霞客游记》。1980年褚绍唐、吴应寿又对此书进行整理、校点。其内容包括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文学价值。他一生淡泊功名,不入仕途,而游山成癖,“半若痴顽半若颠,搅扰天地年复年”。总而言之,受耕读世家的文化薰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锺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文学观点
1.对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记录,包括对喀斯特地貌类型分怖和差异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光是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他就亲自探察270多个洞穴,且有方向、高宽、深度之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成因。2.对长江源头作了考察,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尚书》以来流行一千多年的“泯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床坡度和侵蚀力成正比。3.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4.调查了云南腾冲山的火山遗迹,科学记录与解释了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产状,质地或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着作
《徐霞客游记》即是徐霞客自述其游历、见闻、遭遇以及抒发情绪、感怀的日记。徐霞客的足迹东至落迦山,西至腾冲西境,南达广东,北到盘山。遍及大部分的中国国土。途中多有困厄、危难、挚友逝世、奴仆叛逃、命在旦夕、店家讹骗、盘缠用尽等等情况发生,但依然未曾动摇徐霞客的意志,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旅程,也替后世子孙保留了明末中国的部分面貌。作者以文人特有的敏锐观察力、细腻优美的词藻忠实地纪录所见所闻,不仅是对风光景致的形容,更有对人文的关怀感叹。或许作者无力让时间的洪流停止不动,保留明代一切原貌,但是作者却以自己的方式使部分的历史面貌得以流传。作者对其所到之处的地理、地形、植物分布、历史背景、风光景致、民俗风情、人民生活等多有着墨。本书不仅有地理、历史方面的价值,更可以透过徐霞客的叙述一览优美的名胜风光、地形地物。
评价
英国闻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徐霞客在我国地理学上开辟了系统地调查自然,研究自然,揭示大自然内部规律的新方向,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资料取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