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認識論

拼音

rèn shi lùn

怎么读

英语

Epistemology epistemology

【认识论】的意思和解释

【认识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研究关于知识的来源、发展过程、认识方法,以及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可分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认识论】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认识论或知识论(epistemology)是由希腊字episteme(知识之意)与logos(研究或学说之意)两个字组合而成。可以说是与知识相关的理论或哲学思维。认识论是哲学的一部分,是关于认识的哲学学说。它指在探究知识来源、前提、本质、范围和真实性(确定度、可靠性、有效性)等问题,它想了解的是一种信仰,有别于一般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知识是灵魂的一种认知状态,但只涉及不变的、必然的对象,即形式。知识与意见不同,柏拉图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意见是关于可感对象的认知状态。Moritz Schlick则以区分「经验」与「认识」的差异加以阐述。他认为,「经验」是指对个别事物或属性的认识或体验,例如指出球的颜色、大小、形状、位置等,至于认识或知识,则是从现象中找出规则或本质,用少数的概念去把握繁杂的现象,目的在达到概念的认识。就哲学的观点来看,认识论提出的问题如知识是从何处来的?它是如何形成、表达和交流?什是知识?对于一切类型的知识「感觉经验」是必须的吗?以及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  关于认识的来源分为两大学派,以柏拉图和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认识的来源,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是真理的源头。康德则试图调和两派的说法,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结合先天直觉和知性概念和表象概念才有可能。当代认识论主要由英美哲学支配,比着重经验主义。  然而,也有学者对认识论是质疑的,例如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的「自我反思」来代替认识论。他指出,认识的主体在相信自己获得知识以前,必须清楚的了解自己可能认识的条件。我们只有根据我们判断的有效性这一可靠标准,才能检验我们是否可以相信我们的知识是确定的。但也有学者反驳黑尔格的说法。他们认为,黑格尔所说的「了解自己可能认识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判断(或者说认识或知识),那么人如何在认识之前就以批判的态度研究认识能力?这就如同一个人在下水学游泳前,就要先学习游泳。到了后现代,出现对认识论的解构,其策略主要有两种,第一,因为语言的不确定性,以致各种陈述和知识也是不确定的;第二,人们因为身分认同的差异对认识论会有不同的选择,进而影响知识的生产过程。

--作者:叶乃静
  •   认识论是哲学探讨的主题之一,其内涵分为两种定义:一是探讨知识起源、本质、限制及有效性的理论,这个定义使认识论在使用上与知识论(Gnosiology)相通;一是视为知识的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系统的分析人们认识世界所运用的知识概念。认识论也可分成广义的及狭义的两种,狭义的认识论仅探讨知识有效性问题。
      第一种定义,认识论是研究知识与实在(reality)间的关系,也因此认知的过程及认知结果有效性成了思考课题,探讨的问题如人类如何认识、知识由何而来、知识如何形成、理性与心灵在知识中的功能、真理是否存在,以及信念、知识、真理、意见、事实等概念的分别。第二种定义,认识论广泛的分析各种学门知识及用于解释世界的概念,使得认识论有了批判的功能,针对不同科学之基本概念、所用的方法包括对命题等的探讨。
      古希腊时期的辩士(Sophists)首先明确的提出了认识论上的疑问,质疑真理的可能性。虽然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及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亦对认识论问题有充分的说明,但怀疑学派(Sceptics)学者仍持续质问知识的可能性和真理的标准。近代经验主义者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理性主义者笛卡尔(R. Descartes, 1596~1650)、批判哲学者康德(I. Kant, 1724~1804)亦对认识论问题加以探讨和解释。大体来说,认识论可以分成知识起源、知识有效性、知识本质三种问题,而此三种问题又互有关联。
      对知识起源的观点,从知识由何而致说,有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两种看法。早期的柏拉图及近代的笛卡尔、斯宾诺沙(B. Spinoza, 1632~1677)、莱布尼兹(G.W. Leibniz, 1646~1716)等理性主义者,视理性为真知的来源。洛克、柏克莱(G. Berkeley, 1685~1753)则主张经验为真知的来源。受到休姆(D. Hume, 1711~1776)怀疑观点的影响,康德提出批判哲学(或先验哲),调和了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的冲突。理性主义不承认感觉经验的独立性,强调自明之理的掌握及推理的功效;经验主义者却着重感觉经验,认为感觉经验虽在一开始是个别化的,但经过心灵作用后,可以形成普遍的概念与原则。洛克即主张人的外感官(感觉)虽重要,但仍有内感官的心灵反省能力,在知识形成上有重要作用;康德以为人有先天范畴可统摄、处理经验界感觉观察所获得之经验素材。康德以后,实在论(Realism)及观念论(Idealism)各有坚持的主张;近年皮亚杰(J. Piaget, 1896~1980)提出的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亦说明了人类先天认知结构与后天经验整合以形成知识的可能性。
      在知识的有效性方面,客观知识及真理的存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知识是否可信也是怀疑论的疑点。近代哲学家穆尔(G.E. Moore, 1873~1958)、维根史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等人,曾以分析知识之意义的方式来检视知识的有效性。关于知识极限及有效性的看法,有几种不同的哲学派别:一是独断论(Dogmatism),不经批判验证就直接肯定自己所相信的知识确实有效;二是怀疑论(scepticism),根本不相信真知的存在,因为认为人的认识经常自相矛盾,人的感官认识亦只是相对的、片断的。三是相对主义(Relativism),否定真理的普遍有效性,认为真理的尺度不是唯一的,许多事物如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背景都可影响人们对真理的判断,以至真理标准只是相对的;四是实徵主义(Positivism),强调经验证过的知识才有意义,在这种标准下,自然科学以外的人文科学常常因为不能验证而受到质疑,但不接受实证主义见解者,也不认为方法上的验证就是真理和客观知识的唯一标准。
      对知识本质的看法,即是何谓知识,目前有观念论及实在论两大派别。观念论者认为知识之内容即由人们意识中之观念所形成;推而广之,客观知识不必与外界事物或既有对象相符。实在论者肯定实际存有物不因我们的认识而改变,故知识之内容即我们对存有物之感觉、经验所建构;推而广之,与对象相符者才能成为客观知识。
      关于真理的性质,也可区分出三种主要的看法:一是真理相符说(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经验主义者持此观点,真理被当做我们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知识如果与对象本身相符时,便是真理;二是真理贯通说(The 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理性主义者持此见解,认为真理是普遍存在的,强调评估知识的逻辑标准及内在一致性;三是真理实用说(The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杜威(J. Dewey, 1859~1952)及实用主义者持此见解,认为只在实用中发现有用的才是真的、有价值的。
      不同学者对于认识论的内容可能有相当不同的解释,如实用主义观点对真理的说明并不为许多人所接受,认识论对各学说基本预设的检讨也是形上学的研究领域。因此一些认识论的观点背后,对于形上学、自然科学等其他学问间,存在着相当的关系。在教育中则重视如何获得知识和如何获得确切知识的问题。

--作者:杨龙立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