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意思和解释
- 人名。(公元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清钱塘(今浙江省杭县)人。乾隆进士,由翰林为知县,后弃官,筑随园于江宁城西,以吟咏为乐,世称随园先生。论诗主性灵,品评古今,时有新解。着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名籍简介: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目录 |
生平经历
袁枚十二岁中秀才,乾隆四年中进士,选入翰林院。曾任溧水、江浦、沭阳等县县令。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令时,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年三十八即休官养亲,不复为官,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收集书籍,创作诗文,悠闲度过五十年。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袁枚以诗名闻当世,创作讲求性情个性,提倡“性灵说”,反对清初以来拟古和形式主义的流弊,使诗坛风气为之一新,与蒋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学术思想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文章主「骈散合一」,兼取六朝骈俪,较桐城派通达,亦提倡妇女文学。袁枚为诗,主张书写性情,倡(性灵说),作品率真自然,活泼清新,独树一格,与赵翼 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为文则骈散并重,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评价:
朱庭珍评述袁枚:“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頽放为豪雄,轻薄卑靡为天真,淫秽浪荡为艳情,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
相关故事:
袁枚第三妹名机,字素文,皮肤白皙,在姐妹群中长得最端庄秀丽。幼时好读书,长大后更熟习女红。雍正元年,袁枚之父曾在衡阳县令高先生处做幕客,高先生去世后,因案而妻与子同时下狱,由于孤儿寡妇,无人代为说项,多赖袁枚之父多方设法奔走,才平反冤狱。高先生之弟高八再感谢之余,临别时哭泣着说:[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您的,听说先生第三女,尚未许婚,我妻子正在怀孕,侥幸生个男孩,愿做您的女婿。]后来高八的妻子果然生个男孩,就以金锁为信物;订下这门亲事,当时袁素文还不满周岁呢!高八是如皋人,袁枚之父来自湖北 广东 云南到福建一带,数度搬迁,与高家就渐渐断了音讯。乾隆七年,高八因为他儿子品行不端,托病辞婚,愿把以前的婚约当作戏言。袁枚之父还犹豫不决,但素文执意不可,拿着订婚的金锁,哭泣不吃饭。袁枚之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也跟着哭泣不吃饭。当袁家把素文的心意转达给高家时,高家人都很高兴,认为得到一位贞妇。高八去世后,他的侄子继祖来袁家说:[素文的未婚夫并非有病,只是没有人性,叔叔曾用杖打的昏死过去,后来又苏醒,叔叔怕这门亲事害了素文,岂不成为以怨报德?所以托言辞婚,希望素文贤妹不要自讨苦吃。]素文竟充耳不闻,还是嫁给了高氏子。
着作:
《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PS1袁枚收录了许多鬼怪故事,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写成笔记小说《子不语》,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齐名。PS2袁枚也是一位美食家,写有闻名的《随园食单》,是清朝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着作。该书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袁枚提倡吃豆腐,他说豆腐可以有各种吃法,什么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里。有一天,杭州有一个名士,请他吃豆腐,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烹煮在一起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艳似云霞,吃起来,清嫩鲜美,叹为观止。袁枚急请教做法。主人秘不肯传,笑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袁即席折躬,躬毕大笑,说;“我今为豆腐折腰矣!”主人告诉他这个菜叫“雪霞美”,以豆腐似雪,芙蓉如霞而得名,并告诉他如何烹调。袁枚归家后如法炮制。毛俟园吟诗记此事云:“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调,谁知解组陶元亮,为此曾经一折腰。”袁枚为豆腐折腰,一时传为美谈。
在袁枚的提倡下,豆腐列入佳肴,大为流行。如浙江的“东坡豆腐”,兰溪的“五香豆腐”,无锡的“镜箱豆腐”,山东的“三美豆腐”,江苏的“八宝豆腐”,宁波的“三虾豆腐”、“蘑菇豆腐”,绍兴的“单腐”,诸暨的“双腐”等,样式繁多,佳味无穷。武昌出鱼,有豆腐名菜叫“鱼钻沙”。在清水锅里,放豆腐一块,把活生生的小鱼,放入锅内,然后点火加温。至沸时,鱼全钻入豆腐四周,围成一排,鱼鲜尽入豆腐之中。然后起汤出锅,蘸调料而食,豆腐鲜而汤美。吃一块,拣一块,吃饱为止,谓之豆腐饭。有人赞之以诗云:
肚饥饭碗小,鱼美酒肠宽。
问客何所好,豆腐且烧鱼。
作品:
《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 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受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 ,汝梳只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 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迷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二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 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 ,仗汝扶时﹔家中文墨,顺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 ,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世。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 ,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 已极,阿 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 :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周 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吾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鸣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不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