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意思和解释
【不合时宜】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不符合时势趋尚。语出《汉书.卷一一.哀帝纪》。
典源
《汉书.卷一一.哀帝纪》(二年)八月,诏曰:「(时)〔待〕诏夏贺良1>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2>,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下有司。」皆伏辜。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赵)玄、孔乡侯(傅)晏有罪。博自杀,玄减死二等论,晏削户四分之一。语在〈博传〉。
(1) 夏贺良:?~公元前5,西汉末方士甘忠可弟子。忠可崇黄老与儒家谶纬之说,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假托得赤精子真传,因语涉朝政,成帝时遭弹劾伏诛,弟子仍密传其道。哀帝时夏贺良建言改元易号,以续汉祚。后帝觉其言无验,视其执左道、乱朝政、诬君罔上,下令诛之。
(2) 增益漏刻:增加漏箭上显示时刻的刻度,由昼夜一百刻增为一百二十刻。漏刻,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指盛水的铜壶;刻,音ㄎㄜˋ,指刻有度数的箭。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小孔,水渐漏则壶中漏箭上的刻度就渐次显露,据以测知时刻。
(1) 夏贺良:?~公元前5,西汉末方士甘忠可弟子。忠可崇黄老与儒家谶纬之说,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假托得赤精子真传,因语涉朝政,成帝时遭弹劾伏诛,弟子仍密传其道。哀帝时夏贺良建言改元易号,以续汉祚。后帝觉其言无验,视其执左道、乱朝政、诬君罔上,下令诛之。
(2) 增益漏刻:增加漏箭上显示时刻的刻度,由昼夜一百刻增为一百二十刻。漏刻,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指盛水的铜壶;刻,音ㄎㄜˋ,指刻有度数的箭。以铜壶盛水,底穿一小孔,水渐漏则壶中漏箭上的刻度就渐次显露,据以测知时刻。
典故说明
西汉末年,由于国势衰弱、社会紊乱,加上成帝喜好鬼神之说,又无子嗣,因此宠信方士。其中一名方士甘忠可,揉合黄老道学与儒家谶纬之说,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因汉帝自认属火德,甘忠可便假托道教真人赤精子,说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以致天下太平,永固汉室之统治。甘忠可后因干预朝政遭弹劾而被诛杀,但他的弟子夏贺良等人仍密传其道,他的方术仍然盛行于贵族间。成帝崩后,继位的哀帝也好此道。夏贺良等人仍以赤精子的名义,说汉室国运中衰,建议哀帝改元易号,并增加漏箭上的刻度,可永保国家的安定。哀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下诏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但二个月后,哀帝见毫无成效,又发了一道诏令,自承误信方士之言,做了些不符时势所宜的事,因此收回成命,并将夏贺良等人发监问斩。「不合时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表示不符合时势趋尚。
书证
- 01.《汉书.卷一一.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源)
- 02.《朱子语类.卷六七.易三.纲领下》:「若事虽正,而处之不合时宜,于理无所当,则虽正而不合乎中。」
- 03.宋.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时宜何?」
- 04.《红楼梦.第六三回》:「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
- 05.《镜花缘.第一二回》:「此话虽近迂拙,不合时宜,后之君子,岂无采取?」
- 06.《三侠五义.第五回》:「且说小沙窝内有一老者姓张行三,为人梗直,好行侠义,因此人都称他为『别古』。(与众不同谓之『别』,不合时宜谓之『古』。)」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不适合时下的潮流?趋向。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亦作不入时宜。
【不合时宜】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不适合时下的潮流、趋向。《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红楼梦.第六三回》:「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也作「不入时宜」。
【不合时宜】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不合时势需求或与时代风气不相容。
【造句】威权式的教育如今已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 图片鉴赏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