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的意思和解释
- 宋代列《孟子》于经部,与《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合称为「十三经」。
- 宋代列《孟子》于经部,与《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合称为「十三经」。
模板:儒学
经书在南宋后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着作,称为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 (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是从先秦到南宋,经书逐渐增删的结果,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
目录 |
历史
“经”
将儒家经典称为“经”的现在最早见于《庄子·天运》:“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时间很长了。’”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至少可以证明,在战国时已经有“六经”的说法。《庄子·天下》还说:“六经的道术分布在四方,而在华夏各中学有所表现的,有时被诸子百家称道。”《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六经有时又称六艺,这样来说,六经也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之一。
称为“经”的不仅是儒家着作。《庄子·天下》说墨家弟子都读《墨子|墨经》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荀子》中引有《道经》。经也未必都是孔子所着。后来“经”字神秘化,各宗教经典都称为“经”了。
从先秦六经到南宋十三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俗称为六艺),六艺中的《乐经》很早就亡佚了,《汉书·艺文志》中已无此书的记载。其他五种着作就称为“五经”。汉朝时,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时五经中的《仪礼》改为《礼记》,沿用至今。
后来经书的内涵不断扩大。《后汉书·赵典传》和《三国志·秦宓传》中都有“七经”的记载,但未记载是哪七部典籍。后人有六经加上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东汉将五经加上《论语》、《孝经》;五经加上《周礼》、《礼记》三种说法。唐代时有“九经”的记载,后人认为是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周礼》、《仪礼》或是五经加上《周礼》、《仪礼》并用春秋三传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代替《春秋》。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宋代的晁公武说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将五经中《春秋》改为春秋三传,再加上《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
南宋闻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孟子》之书。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于是本为子部书的《孟子》也升格成为经书的一部分,合称十三经,十三经因而得名。
明代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之名完全确定。
清朝乾隆帝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1815年学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在儒学典籍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影响较小的分类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也有将十三经加上大戴礼记为十四经。其实在后世还曾将红楼梦列入十三经为十四经,不过人们认为不应将后世作品列入十三经,因此不被承认。至今仍维持十三经。
十三经简介
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春秋时期|春秋中期前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史记》认为是是由孔子所编定。但学者认为是由鲁国乐官所编。周振甫,诗经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ISBN 9787534370670《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时有鲁、齐、韩三家言《诗》,后来又有毛《诗》。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是记言记事的简册泛称,主要记载帝王言论及活动。到孔子时代,《书》大约只残存百余篇,诸子百家多有引用,孔子作了整理。秦朝时民间所藏的《书》基本上被焚毁,国家所藏的《书》也毁于战火。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讲授保存下来的28篇《尚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尚书》的称谓中“尚”便指“上古”,记载上起尧舜,下至东周,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拆除孔子的旧宅,从墙壁夹层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除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西晋后,《尚书》全部散佚。东晋时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包括与《今文尚书》相同的28篇(但析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传至今。现认为《孔传古文尚书》是伪书。李民,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753253765X
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共49篇,是先秦到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最初为西汉的戴圣所纂,但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ISBN 9787532537952戴圣本是今文《仪礼》博士,《仪礼》仅17篇,所记大多为士礼,故汉朝的儒家学者杂采当时能见到的各种文献以为己用。其内容较为驳杂,大致有记述礼节、记述政令、解释《仪礼》、记孔子言论、记述孔门及时人事、礼节考证、通论礼意或学术、记述制度、记述掌故、杂记等十种。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东汉时郑玄为之作注,其文字较为通畅易读,流传较广。唐朝时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易经
《周易》也称《易》、《易经》,本是古代占卜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叙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传》为解释卦名、卦义、卦辞、爻辞的七种十篇,称为“十翼”、“《易传》”、“《易大传》”。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现当在西周以前的远古年代,有学者认为《经》的编订在商朝|商末周初,《传》作于春秋战国,非一人一时之作。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ISBN 7532546462古人认为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历代圣人编定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周礼
仪礼
《仪礼》原称为《礼》,在汉代也称作《士礼》,对应于《礼记》而言,《仪礼》又可以称为《礼经》,《礼记》是它的传。到晋代才称为《仪礼》。其17篇为各种礼仪的记录,而未谈各种礼仪的意义。《史记》、《汉书》和《礼记》均称其出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汉书·儒林传》:孔子“缀周之礼”。
《礼记·杂记下》:“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唐朝时,《仪礼》在五经中的地位被较为通畅易读,流传较广的《礼记》取代。今本《仪礼》17篇的顺序是郑玄采用刘向《别录》中的次序。
春秋左传
左传是十三经中字数最多的,唐代称“大经”,对后世文学、史学影响深远。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孝经》共十八章,约一千八百多字,是十三经中字数最少的。
尔雅
孟子
《孟子》是最晚加入十三经者,原本《孟子》是子部书。
注疏
“注”是指对十三经的字句进行注解,又可称之为传、笺、解、章句。“疏”则是对“注”的进行再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四库全书总目》中着录的“经部”书籍达一千七百余部,约两万卷。一卷以一万字计算,估计约有二亿字,这尚不包括四库全书未收之书。
影响
自西汉以来,经书被确立为国家经典,宋代以来又被定为科举用书,成为读书人之必读。故其地位崇高,影响巨大。《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十三经不过65万字南宋郑耕老统计如下:《周易》,二万四千二百零七字。《尚书》,今古文合二万五千八百字。(扣去伪古文,为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五字)《诗经》,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零六字。《仪礼》,五万六千一百一十五字。《礼记》,九万九千零二十七字。《左传》,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公羊传》,四万四千零七十五字。《谷梁传》,四万一千五百一十二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尔雅》,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字。《孝经》,一千九百零三字。,而关于它们的注解达到三亿字左右,为原文的四五百倍。
外部连结
- 彭林,《十三经注疏》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
以上资料来源
- 「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的基本经典;其名称确立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黄唐合刊的[十三经注疏],成为完整的经典丛集,而沿用至今。十三经的名称和注疏作者如次:
[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汉毛公传,郑玄篓,唐孔颖达等正义;
[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目前的[十三经注疏]版本,以清代阮元监刻并校勘的版本最为通行。
--作者:张鍠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