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改变】的意思和解释
【改变】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更改、变动。《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学问虽未学成,样子却早已改变了。」也作「改易」。
【改变】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更改、变动。
【造句】无论有多么困难,都不能改变他出国留学的决心。
【改变】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改变或变化指变异(variation)或差别(difference)的发生,是指某件事物在形式、性质或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有了变更(alteration)。在哲学意义中,「改变」之所以发生,主要来自事物之本质(essentiality)程度方面的减少,所以可说是「永久」的反面。「改变」可说是哲学史上基本的概念之一;归结起来,其意义包括运动(movement)、修正(modification)、生成(becoming)与生长(growth)等。
赫里克利图斯(Heraclitus, 544~484 B.C.)是首先使用「改变」概念为其基本哲学思想的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以为流转(flux)是宇宙最基本的特徵,认为一切均如水流,瞬息万变,唯有生成变化的普遍法则永远不变。他关于「改变」的名言是:「所有事物均在改变,没有一物是相同的。」和「你无法踏入同一河流中两次」。而伊利亚学派(The Eleatic School)对于「改变」的看法则与赫氏有所不同,此派中重要人物如巴门尼底斯(Parmenides, 540~470 B.C.)、芝诺(Zeno of Eleatic, 490~430 B.C.)均彻底反对生成变化的可能性。前者是哲学史上首先严格区分感觉与理性、假相与实在、生成与存在的存有论(ontology)者;后者则以「归谬法」破除了离多及运动的可能性,并进而论证了「存有」(being)的统一性与不变性。约与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同时的辩者(Sophists)克拉.提勒斯(Cratylus)将赫里克利图斯的论点推至极端,主张我们甚至不可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因为不仅河水会改变,我们本身在尝试涉入河水的过程中亦会改变。克拉提勒斯的看法,后来也影响到柏拉图(Plato, 427~347 B.C.)的「物理世界的知识不可靠」的主张。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使得关于「改变」的讨论更加丰富,他使用「变动」(kinesics)一词来涵盖「改变」或「运动」;认为:(1)改变或运动是永恒的,因为不可能在某段时间内没有时间的存在,所以也不可能没有不具任何改变或运动的时间。(2)所有物理的改变都需有下列的要素:?物质(matter)或实体(substance)—指物质透过改变而持续或是发生改变;?缺如(privation)指某种特定形式(a particular form)的匮乏或缺少;?形式(form)指在改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形式。亚里斯多德以为,所有物理的改变都是来自于某个物质去发展它先前所不具有的形式。(3)改变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性质的改变或变更,指某个物体在特徵、属性上有改变。在性质发生改变时,事物的实质并未发生变化;?时空的改变或移位,指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量的改变,指数目的改变,又包括:大小或形状的改变;大小形状或数目的增减;运动或移位的加速或减速;?实质的改变(substantial change),指事物形式或同一性(identity)的发展,让潜能得以实现而成为现实。实质的改变又包括两类:一是产生(generation),指某样事物逐渐成为其所意欲发展的成形。二是退化(degeneration),指事物渐渐失去他已有的形式。藉着关于改变之意义的种种论述,亚里斯多德将自然学(physica)或物理学称为「变动的原理和原因。」不过除了关于改变的讨论外,亚里斯多德仍然肯定有一永恒不变、自动之因的存在,变动连同营养、感觉与思考,为灵魂(psyche)的四项主要功能之一。
在黑格尔(G.W.Fr. Hegel, 1770~1831)的思想中,「改变」有了决定性的转折。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之中的范畴演绎系采取动态的内在串联方式,使得赫里克利图斯的「流转」概念与巴门尼底斯的「存有」意义获得高度的统一综合。黑氏提出绝对者(The Absolute)亦即绝对理念(absolute Idee)或「世界精神」(Weltgeist)的观念作为其辩证法历程的根源。不过黑格尔所讲的绝对者基本上仍处于「改变」之中:且必须在改变中展现并完成自身。在其〔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的序文中,黑格尔曾言:「真理即是全体,而全体不外是通过自我开展而自我完成的本质。就绝对者而言,绝对者在本质上即是结果,绝对者仅在终结之时才具有真理性。」因此可见,在黑格尔观念中,一切真正的现实(存有)即是理性自体的生成发展,而所谓世界则是绝对者本身辩证法的发展体系。黑格尔即以此种「改变」的辩证法为基础来建构其「存有发展之论理学」(Logikder Seinentwicklung)。
当代哲学家柏格森(H. Bergson, 1859~1941)与怀德海(A.N. Whitehead, 1861~1947)各自在其哲学思想中,以「生成」(becoming)或「历程」(process)作为中心概念。柏格森认为,虽然在空间上这世界是静态的且不连续的,但在时间上却是动态的且连续的。他因此将事物的时间层面视同「精神」(spirit),至于空间的或物质的层面则视同「衰微的精神」(effete spirit)。柏格森进一步主张,每个人都赋有理性与直觉,前者朝向一种关于事物的静态观点,后者则导向于弹性与改变,其中以后者更为基本,当人意识的表层被剥去时,其中心将仅余「流动性」。怀德海由「实际事物」(actual entity)或「实际缘由」(actual occasion)的变化与存在问题着手,发展出其关于「存有」的讨论。在其〔历程与实在〕(Process and Reality)中,曾言:「一种实际事物如何生成,即构成该实际事物的实质,……事物的『生成』就构成了它的『存有』,这便是『历程』原则。」准此,怀德海遂由有机体的角度,及过程与实在交互嬗变生成的观点,论述了一个能涵容一切的全体宇宙。
「改变」的观念不仅在哲学史上引起许多讨论,对于教育亦相当重要。因为自改变的角度看,教育活动不应只是发现先前即已存在的、普遍的或不易的真理而已,也应该包括适应变迁、创造想像的成分在内。例如对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教育思潮即采撷了历来主张「变化」的哲学观,以「历程」的观点来说明教育的意义与本质。依实用主义观点,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此种改变与文化有关,是社会的产物;实用主义者因此认为教育是指导儿童与青年继续生长和发展的历程。实用主义的兴起,使教育不再具有静态不变的特徵,而视之为动态变化的发展历程,在教育史上有画时代的意义。
--作者:方永泉
【改变】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