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正名

拼音

zhèng míng

怎么读

【正名】的意思和解释

【正名】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辨正名义,使名实相符。《论语.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官吏中的正职,不同于副职或临时代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六出》:「自家姓朱,名杰,见在充本府正名司吏。」
【正名】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辨正名义,使名实相符。
      【造句】正名审分
【正名】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正名」语出〔论语.子路篇〕,所指的是一个人的身分或地位,要和行为或作为相符合。原文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由这段对话,可以了解孔子认为「为政」的第一步在于「正名」。「正名」的意义,从〔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对照,即是「端正名分」,在实际上便是君主的表现要符合君主的身分和职责,臣子的表现要符合臣子的身分和职责,其余可依此类推。在周朝社会中,任何人在政治或家庭中都各有他自己的身分和地位,也就是名分;其中相对的如君臣、父子等。孔子认为当时天下大乱的原因即在于「名位混淆」与「名实不符」;不是逾越了在政治社会结构中应有的名位,便是未能尽到在政治社会结构中的本分功能。孔子认为如果名分不能端正,则其他一切的政治措施都将无所依归,所以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便是说天子失去了应有的职责,诸侯逾越了本身原有的职分。天下有道或无道,视名实是否相符,即可知道。
      这种「正名」的观念,到了荀子时有了进一步的发挥;荀子所说的「名」,除了具有道德上的意义,也具有知识上的意义。荀子认为所谓的「名」就是事物的名称,这些「名」的起源是来自于「约定俗成」,荀子在〔正名篇〕中说:「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名」的作用是「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正确的名称确立后,才能分辨客观事物;一方面使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一方面则使政治原则能够贯彻,达到「明贵贱」、「辨同异」与「率民而一」的目的。
      除了道德方面的意义外,荀子也从知识形成的过程来看「名」,认为「名」是来自于「天官」,并「徵之于心」,如〔正名篇〕说:「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即是说人们的感官对于事物的感觉印象相同,因此透过比喻,就可以理解。荀子认为事物之名可分为两类,即:「共名」与「别名」,即是把有相同特质的归为一类;把完全不同的另列一类,有分类学的意味。并又从「名实」问题探讨了概念分类和判断、推理等意义,见出我国形式逻辑学的迹象。
      总之,孔子所讲的「正名」主要是「正名分」,是属于政治与道德的层面;荀子则将「正名」的观念扩充到知识方面。不过荀子的「正名」还是包括道德意义,认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与「用名以乱实」等知识上的混乱,均会造成道德上的「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为「道德离不开知识」的观念作了注脚。

--作者:方永泉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