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心學

拼音

xīn xué

怎么读

【心学】的意思和解释

【心学】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明代盛行的良知之学。创自宋儒陆象山,以尊德性、明本心为基本概念,故时称「心学」。后经明儒王阳明发扬光大,而盛行于世。
【心学】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一般所谓「心学」,是指宋明理学中,由陆象山而陈白沙而王阳明一系发展之声。所以在广义的理学中,又粗分理学和心学两大系,分别由程伊川、朱子和陆象山、王阳明作代表。
      心学和理学最大的区别是:理学以理为本,不主张「心即理」,只说「性即理」,修养工夫重视即物穷理,由物理而明心之理。心学以心为本,不只说「性即理」更主张「心即理」,修养工夫重视反求本心,先立其大,认为恢复心体,则天理自明。
      心学的特色,是肯定作为本体的心,此心体不仅是道德伦理的根据,也含着宇宙的根本原理、绝对精神或最高价值。
      先秦诸子中,孟子首先给予心崇高的地位,认为人的本心成良心是善的,含着仁义礼智各种道德。所以孟子主张反求本心、存心、养心、扩充心的四端。他视「心」为大体,主张「先立乎其大者」。他提出由尽心而知性、知天,已承认心性与天,有关联性或同质性。孟子学可视为心学的滥觞。
      北宋理学家中张横渠发挥孟学,而提出「大心」之说。程明道也说:「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又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邵康节也说:「心为太极。」「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于心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
      南宋初期理学家胡五峰继续弘扬心学,提出「心无死生」之说,他说:「天地之间莫不以欲为事,而心学不传矣!」(〔知言〕)这大概是「心学」一词在理学中首次的出现。陆象山是心学大师,提倡「心即理」,而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年谱〕)
      象山之学,上接孟子心传,以「万物皆备于我」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发挥了「心即理」的根本理论,使心学发扬光大。以后更由于王阳明的大力鼓吹,在我国哲学史上掀起高潮。从整个心学的发展史来看,象山心学实居于承先启后的关键地位。象山在心学上所建立的基础,是后来心学开展的先导,而光大象山心学遗绪而集其大成者,则为阳明。
      象山认为「天」所赋予我们与天无殊的这个「心」,并不是某些得天独厚的人的专利,而是人人皆有的,如象山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又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阳明将象山心学发扬光大,说明人心与道心,并无二心;心之本体纯粹至善,便谓之「道心」,顺气质欲念而发,便谓之「人心」,如阳明说:「心之本体,即是性。」乃从「心即理」推衍到「性即理」。
      另象山尚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阳明亦认为读书必须在心体上用功,一脱离心体,就没有圣贤学问,没有生命的真理。所以心体就是学问之根本,六经中千言万语,不过为这心体作多方面的阐发印证而已。
      明代心学由陈白沙首倡,他的「心学法门」主张求得虚明静一者为此心之主。在工夫上由静坐而见心体,进而在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
      心学至王阳明而大成。他在〔象山文集序〕劈头就说:「圣人之学,心学也。」阳明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要人求理于心、致良知、知行合一。他的心学并非否定外物,而是反对不返求本心,徒然在事物上求理。他以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心体即是天,无知无不知、亘古亘今、无始无终,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充塞天地之间。所以作为道德原理的本心,也是宇宙的原理。

--作者:王开府

【心学】 图片鉴赏

心学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