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意思和解释
【自我】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个人自己。如:「自我检讨」、「自我约束」。以自己为中心的观念。如:「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别人,不要一切以自我为标准。」哲学上指永远不变的精神之我。弗洛依德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系由本我、自我、超我所构成,自我介于中间,调节本我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使人格得以健全发展。
【自我】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个人自己。
【造句】自我检讨、自我约束 - 以自己为中心的观念。
【造句】做任何事都得想到别人,不能太自我。
【自我】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自我一辞,据〔当代牛津英语字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1984),指为人或物的个性(Individuality)或本质;此时的人或物为内省或反省的对象。在一般用语上,自我与「实我」(Ego)、「人格」(person)、「个性」(individuality),甚至「灵魂」(soul)均可说是同义字,率指人的自觉个体(self-conscious unity)。就哲学而言,上述名词多常交互使用,然而在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中,「自我」往往与其他名词有别,独具意义。
传统西方哲学以「自我」(ego, self)一辞与「别人」(the other)相对,指个人内在的精神状态,有时也指个人的灵魂(以之为个人的精神实体)。此时「自我」显示人除了肉体之外,尚有独立的灵魂存在,其作用即发为心灵(mind)的各种活动:如思维、情感、意志、欲恶等。十七世纪法哲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在其〔沉思录〕(Meditations on Metaphysics)中主张自我的本质是思维,其存在先乎经验,且为统合意识之中诸多经验活动者;自我乃独立自存的灵魂实体,不受外在环境与后天经验的影响。笛卡尔之后的欧陆理性主义者,大多接受这种观念,但是以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为首的英国经验主义者则反对笛卡尔的学说。洛克在〔人类悟性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认为从经验事实的观点来看,自我不能持续思维,比如人在睡梦之中无法有自我意识。若以思维为自我的本质,便会产生「人格同一体」(Personal Identity),有丧失一个标准的困难(即同一人有时自觉,有时又不自觉)。因此洛克认为为了保障「人格同一体」,当明辨自我乃起于对经验所提供诸多观念的自觉,思维亦有赖于经验提供的观念,始有发挥作用的可能。洛克之后,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在〔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以极端经验主义(Radical Empiricism)的立场,主张「自我」并非一单纯概念或实体,而是一束印象的总和。休姆于是否定自我的「人格同一体」与灵魂实体说,而以自我为经验意识的连续之流,是想像力总括心灵之中各种知觉的结果。
与休姆同时代的法哲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则提出与哲学传统大异其趣的「自我观」。卢梭在其教育名着〔爱弥儿〕(Emile)中,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浪漫情绪主义(Romantic Emotionalism)的观点,主张自我的本质并非理性思维,而是情感(feeling)。自我观念的产生,起于自爱(self-love)的情感。自我是为——精神、情感存有,其特质在自爱爱人,自由自主。卢梭以非理性的情绪因素为自我的驱策力,对当代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以及心理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颇有启发之功。
卢梭之后,德哲康德(I. Kant, 1724~1804)在〔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以先验哲学(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的立场提出自我观。首先将自我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根据内感官(innersense)而产生的意识,或可称为经验统觉(Empirical Apperception),此时意识内容变动不居,且以感觉材料(empirical data)为对象;一是根据意识个体(unity of consciousness)而来的先验统觉(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此时意识综合统一所有经验之多样性(manifold),进而预设所有经验之可能性,将一切实有与可能的知觉皆综合归于单一先验统觉体(transcendental unity of apperception)之中。康德于是认为先验自我(transcendental self)有别于经验自我(empirical self),是一切认识经验之所以可能的先天必然条件(a priori condition)。先验自我既不是理性主义者认为的灵魂实体,也不是经验主义者认为的「人格同一体」,而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是先验主体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的基地。
康德以降,西方哲学自我学说的发展大多沿袭上述四派的原理为导向:(1)理性主义导向:如黑格尔(G.W.F. Hegel, 1770~1831);
(2)经验主义导向:如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杜威(John Dewey)等;
(3)非理性主义导向:如存在主义、海德格(M. Heidegger)等;
(4)先验哲学导向:如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皮亚杰(J. Piaget)等。
除了有关自我的哲学研究外,现代心理学中有所谓之自我心理学(Self-Psychology)。心理分析学派自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以降,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的个别心理学(Indiuidual Psychology),容格(C.G. Jung, 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乃至杭妮(Karen Horney, 1885~1952)、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等莫不以「自我」为研究主题。他如阿尔波特(G. Allport, 1897~1967)、马士洛(A. Maslow, 1908~1970)、罗吉斯(C. Rogers, 1902~1987)皆为极具影响力的自我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的诸多理论中,「自我」与「实我」时有不同意义。如以容格的自我心理学为例,「实我」是意识的机关,「自我」则是个别化(individuation)的枢纽,其功能来自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此外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 Mead, 1863~1931)也区分「社会我」与「生物我」之不同。在〔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中,米德认为生物的个人经过社会化的历程,认同适合的社会角色(social roles),逐渐产生心灵活动与自我观念。语言沟通、环境刺激、以及个人的反省能力等,均为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说没有社会化的历程,就没有自我。自我是社会存有(a social being),其道德性、目的与价值判断,均与其身处的社会结合。
--作者:俞懿娴
- 舞蹈治疗名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提出的建构人格三大部份之一,认为自我是后天发展而成的,以符合现实、有效的方式来引导个体的行为,居中调和个体内在需求慾望与外界道德规范之冲突,利用思考计划、推理、判断等较高之心智历程运作。
--作者:郑温暖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