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劇場

拼音

jù chǎng

怎么读

近义词

戏院

英语

Theater

【剧场】的意思和解释

【剧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也称为「剧院」。表演艺术的单位或团体。如实验剧场。
【剧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
      【造句】这个剧团成立近二十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剧场。
  • 表演艺术的单位或团体。
      【造句】剧场成员在导演引导下,全心投入演出。
【剧场】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剧场的字源来自于希腊字「theatron」,意思是「一个看的地方」。它的基本结构分为两部份:一是观众席,就是观看的地方;一是舞台,是进行演出的地方。随着戏剧的沿革,人们对剧场的建筑日益重视。以西方剧场而言,人们将自然的力量视为神只,除了运用各种方式膜拜之外,也研究开发控制这些自然的力量的方法,因此发展出一套「仪式」行为,在祈祷过程中所使用的祭文、音乐、舞蹈、化妆、面具等要素,成为孕育戏剧发展的基础。仪典的进行通常是祭师在众人围绕下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进行,因此就形成了「观众席」与「行动区」。这种空间关系的具体呈现,始于公元六世纪前的古希腊剧场,多山的希腊利用天然的地形建造剧场,观众席建在缓降的山坡上,山脚下的平地就是演员呈现的舞台,他们将之称为舞蹈场(orchestra)。在山坡上的观众或站或坐,没有设置规划所谓的「观众席」,舞台上只是一座祭坛,景屋、出入口或观众座席,直到公元前第五到第四世纪间,才渐渐受到重视。典型的罗马时代剧场是古希腊剧场与罗马式剧场的综合体,它被称为「希腊罗马式剧场」,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标准的罗马剧场建在平地上,不像希腊剧场设在山坡;罗马的剧场舞台高度与观众席相同,一体相连,希腊剧场则是观众席面对着表演区;乐队之乐池成半圆形,乐池的位置较低。原来罗马人并没有建筑任何剧场,有的只是因为宗教节庆与各种比赛建筑的临时场地,直到公元前七十五年,他们才在庞贝城建筑第一座永久性剧场。建筑师为了配合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及美观起见,设计的舞台是紧接舞蹈场的一块狭长平面,高出舞蹈场五尺左右,它的后墙上至少有三道门,长形的舞台两端各有一道门,舞台背景有两至三层楼高,上面装饰着雕像、凹龛、廊柱及门廊,甚至有些华丽的舞台还刷上金漆及其他色调的颜料。设计师为免观众遭日晒雨淋之苦,还研究增建屋顶,慢慢地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表演空间及建筑,例如:圆形剧场、马戏团表演场及竞技场等。原来罗马的表演只限于原始的舞蹈、及一些缺乏故事性的滑稽人物与动作,由于演出机会频繁,逐渐产生劣质化的现象,并引起教会的排斥。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中世纪被称为人文、科学、艺术的黑暗时期;戏剧方面也同样没有重要的活动与表现。笃信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280?-337)即位后,即开始严禁戏剧演出。到公元十世纪左右,戏剧演变为宣传教义的工具,在教堂演出各种圣经故事。此时期出现大型舞台布景,呈现代表天堂与地狱的景片。叙述圣经故事时,为了表验神迹显灵,还使用特殊效果,例如:喷水的井、突然崩裂的石头、房屋突然倒塌等,这些都是利用机械传动技术的基础原理。到了十二世纪时,表演区便扩大到整个教堂内部,除了祭坛外,还使用教堂中厅、侧厅、布道台等作为各种出口及更换服装的场所,并且巧妙的使用拱顶作为特殊的上层舞台,整个表演区遍布在观众的四周〔见cloister〕。十三世纪时戏剧才由教堂移至户外,搭设临时舞台,演员与观众变成面对面的关系;同时也使用活动马车(pageant wagon)来演出连环剧,依剧情装载该场戏所需的布景、道具等。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企图弥补黑暗时期的破坏,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占,许多学者携带珍贵的资料到西方世界,其中也包括希腊剧本等文献;1465年印刷术传入意大利,爰重新印刷大批古典剧本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剧场建筑理论是维苏维斯(Viturius)的《建筑学》(De Architectura),内容是研究希腊罗马时代的剧院建筑方式;此时,透视法也被整理出来而流行,后世继之而起的是塞里欧(Bevastiano Serlio, 1475-1554)他所着作的《建筑学》(Architettura, 1537-51)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着作。他主张结合维苏维斯所描述的罗马剧场和透视法的原理,并将表演场地置于室内。因此,戏剧演出从此进入室内经营与发展。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娱乐发展蓬勃,戏剧活动也就跟着活跃起来,舞台技术随着需要更加讲究。而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法纳斯剧院(Farnese Theater),建于1618年,它有一个开口12.5米的镜框(Proscenium),是世界最普遍剧场式样的鼻祖。镜框舞台是舞台被一个拱门框出一个实体的框,形状像个镜框或画框,将表演区与观众区隔开,因此依剧情需要而设计场景的观念渐渐形成。另一项创举就是它的观众席呈马蹄型,不但可以增加观众容量,也可将表演区延伸至观众席前。当剧场由室外移入室内,照明自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在煤气灯尚未使用前,舞台照明全依赖蜡烛与油灯,挂在镜框后、布景后、或排列在舞台前缘;并使用一种似帽盖的器具来调节光度。同时期,也发展出换景用的升降平台及卷轴式的布景;后来,改进成为悬吊设备,即高加表演区上方的屋顶,将景片升高收藏。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表演都相当豪华,以巧妙的人工与机械的设备呈现精美的演出。萨巴提尼(Nicola Sabbattini, 1574-1654)所着作的《舞台布景与机械结构手册》(Pratica di Fabricar Scene e Machine ne′ Teatri, 1638)是当时重要的舞台技术典籍。十六世纪期间,英国剧场在伊莉莎白女王(ElizabethI, 1533-1603)的支持下,整合源自于希腊、罗马、中世纪剧场的个别优点,大量的重建与改造剧场规模,所以出现许多多功能及不同形状的剧场。他们将中央无顶的空间称为「场」,观众区位于围绕四周、有顶的三层回廊上,表演区是高约四至六英尺的平台,向场中央延伸。回廊上的观众可从三面看到舞台上的演出;舞台设有机械装置,可以提供特殊效果及演员出入的设备。十七世纪中期,镜框式剧场发展已臻成熟,所使用的两侧翼幕、大幕、透视法布景、制造特效的机关及换景的机械设备都还沿用至今。十九世纪末期,当时的思潮受到自然主意与写实主义的影响,要求舞台上所呈现的景观应符合写实场景,应时而生的「第四面墙」理论强调:将舞台前沿当成是一面墙,对观众而言是透明的,对演员而言则不是透明的,衍生出盒型封闭式的布景设计。为了因应布景及机械设备的需求,舞台空间设计变得更深、更宽,挑高更高,两侧舞台空间也加宽,使得布景道具的变换更加方便。因此,镜框式的舞台也制造出更好的剧场幻觉效果。二十世纪由于科技进步,使得剧场的硬体设备与软体资讯都更丰富。当时知名的剧场工作者如:瑞士的亚道夫阿匹亚(Adolphe Appia, 1826-1928)、英国的哥登克雷(E. H. Gordon Craig, 1872- 1966)、德国的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 1873-1943)及俄国的梅耶荷特(VsevolodE. Meyerhold, 1874-1940)等人的剧场理论,促使舞台技术的提昇,因此许多剧场陆续改建或改善舞台设施,如:分区升降平台、幕后投影、多媒体等。二次大战后,许多艺术工作者也企图打破镜框舞台的束缚,于是尝试开放式舞台或中心式的舞台来实验创作,使得表演区与观众席位置可依需求调整,并藉以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德国的葛罗培氏(Walter Gropius, 1833-1969)在1927年提出「整体剧场」(Total Theatre)的设计概念,强调整合剧场技术、科学与机械的观念,建造一个更灵活多用途的剧场。其他使用率较高的非镜框式舞台大致可分为:中心式舞台(Center Stage, Arena Stage)、伸展式舞台(Thrust Stage)、末端式舞台(End Stage)及调整式舞台(Adaptable Theatre)等四种。
  •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Ed. By Martin Banham《The Cambridge Guide to World Theatre》1988.

--作者:谢庭菊

【剧场】 图片鉴赏

剧场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