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禮儀

拼音

lǐ yí

怎么读

近义词

礼节

英语

Ritual

【礼仪】的意思和解释

【礼仪】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礼节的规范与仪式。如:「外交礼仪」。《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礼仪】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礼节的规范与仪式。
      【造句】到外国旅游时,要留意各地不同的礼仪,以免贻笑大方。
【礼仪】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礼仪」是人类表示虔敬的形式,包括仪态和动作;从原始的宗教意识表现在所敬事的神只或任何偶像中,各有表示虔敬的仪式,率皆以肃穆为旨;至各种宗教建立后,遂各有礼敬的仪式,流传既久,固定不变。至人类文化进步到形成社会制度后,人与人相处,也建立了互相礼敬的仪式,一方面表示尊重对方;一方面促进互助合作,且增加人和人间的情谊,于是在宗教仪式之外,又形成了社会礼仪,如两人相见时互相为礼的动作和寒暄之类,积久成为风尚。
      中国是把宗教礼仪之敬神转移为敬祖,再广泛的成为敬人的最早的国家。据传自纪元前一千余年前周公制礼,是将礼制度化的开始,现在犹存的〔周礼〕多是政治方面的礼仪,其中在教育方面,以礼教人占了极大部分;其次现存的〔仪礼〕对礼的动作仪式,举述最为详尽;至于〔礼记〕则除了举述多种礼仪之外,并阐明礼仪的义理,学者视为「礼经」,流传三千年,中国遂有「礼义」之邦的称号。从孔子以来,把礼仪视为人把自己从野蛮晋升到文明的表徵,也是人使自己从没有价值的自然人转变为有崇高人格价值的方式,甚至认为人而无礼,便失去了生命意义。
      在西学东渐之初,有人惑于西方的强盛,因而唾弃中华文化,礼是当时最受到诟病的一项。不过中华礼仪在开始建立时,也自有其理论根据,不可不知。
      高明教授在〔礼学新探〕中举出了「礼」的三种意义:「第一,礼是宜乎履行的;第二,礼是合乎道理的;第三,礼是体乎人情的。」就礼是实践履行说 ,〔说文〕本就训「礼」为「履」;孔子曾说:「言而履之,礼也。」(〔礼记·仲尼燕居〕)荀子也说:「礼者,人之所履也。」(〔大略篇〕)〔礼记乐记〕中说:「礼自外作」,又说:「礼也者,动于外者也。」都在指出礼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当然是见于行动之中的。就礼是合乎道理说,孔子有「礼也者,理也。」(〔仲尼燕居〕)荀子也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论篇〕)我国先哲最重视道和理,〔周易〕中已有天道、地道、人道之说,也可延伸说有天理、地理和人理,而人理就是体。就礼是体乎人情说,〔礼记礼运〕中的一段话,表示的最明白,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又:「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舍礼何以治之?」从这一方面说,人有与生俱来的情感作用,是先哲知之极稔的,所以情感作用是无法避免的,但若听凭情感任意发作,必致天下大乱,用礼来「节情」,使情感表现出来适如其分,不伤害别人,也表示自己的修养,是礼的主要功能。〔礼记曲礼〕中说:「礼不妄说人 ,不辞费。」「说」同悦,即依礼、不随便取悦(讨好)别人,也不多说话;又说:「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踰节」简单的说是「过分」,「狎」是过于亲昵,因而失去敬重之意,这三种表现,就人情而言,恐怕都是不能为别人忍受的。此外古时「仪」同「义」,所以常见「礼义」连用,「义」字最简明的解释,一为「宜」(〔礼记·祭义〕:义者,宜此者也。)一为「正」,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义在正我,不在正人。」用在和礼并用时,最为贴切。
      人和人交往时的礼仪,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上文化进步的民族,除了宗教性质的仪式外,都有社会性的礼仪,如饮食时的餐桌礼仪,是最普遍的一种;其次是相见时的礼仪,让路的礼仪;至于政治方面上级与下级之间,两国首领和外交使节之间,更有不可少的礼仪。礼仪的本质,代表人类文化的进步,使人和人之间,互相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谦让与平和,故而「有礼」代表有文化品质,「无礼」表示野蛮;尊敬别人,在根本上乃是出于自尊。自尊者必然尊人,尊人可以避免因无礼而自取其辱;这是人在教育过程中所必须学习的。

--作者:贾馥茗

【礼仪】 图片鉴赏

礼仪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