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加点】的意思和解释
【文无加点】是什么意思(来源:成语词典版)
释义
义参「文不加点」。见「文不加点」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文不加点」之典源,提供参考。 #汉.祢衡〈鹦鹉赋〉(据《文选.卷一三.赋.鸟兽上》引)1>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慧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坐咸共荣观,不也可乎?」衡2>因为赋3>,笔不停缀4>,文不加点5>。
(1) 典故或见于张衡《文士传》、《南史.卷三九.刘孺列传》。
(2) 衡:祢衡,字正平,东汉平原人,生卒年不详。有辩才,善属文,气刚傲,尝骂曹操,后为黄祖所杀。
(3) 赋:吟咏、写作。
(4) 缀:组合字句篇章。
(4) 点:古人写文章,如果字写错了,就在字旁用笔加一黑点,表示不要。所以点是点除,即删改的意思。〔参考资料〕 ■汉.张衡《文士传》(据《初学记.卷一七.聪敏》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南史.卷三九.刘孺列传》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在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梁武帝甚称赏之。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帝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洛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
(1) 典故或见于张衡《文士传》、《南史.卷三九.刘孺列传》。
(2) 衡:祢衡,字正平,东汉平原人,生卒年不详。有辩才,善属文,气刚傲,尝骂曹操,后为黄祖所杀。
(3) 赋:吟咏、写作。
(4) 缀:组合字句篇章。
(4) 点:古人写文章,如果字写错了,就在字旁用笔加一黑点,表示不要。所以点是点除,即删改的意思。〔参考资料〕 ■汉.张衡《文士传》(据《初学记.卷一七.聪敏》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南史.卷三九.刘孺列传》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尝在御坐为〈李赋〉,受诏便成,文不加点。梁武帝甚称赏之。后侍宴寿光殿,诏群臣赋诗。时孺与张率并醉,未及成。帝取孺手板题戏之曰:「张率东南美,刘孺洛阳才,揽笔便应就,何事久迟回。」其见亲爱如此。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文不加点」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古人书写时,如遇错字,就在写错的地方涂一点墨,表示删去。所以「文不加点」就表示文章一挥而就,不加以涂改,用来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可以下笔成章,如东汉的祢衡写〈鹦鹉赋〉时就「文不加点」。祢衡恃才傲物,不为曹操所容,因此曹操将他送到黄祖那边。有一次黄祖的儿子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黄射请祢衡即席为这只珍禽作一篇赋。祢衡答应了,他并在赋中形容自己写这篇赋时,下笔如飞,没有任何的错字和修改,很快地便将〈鹦鹉赋〉完成了。后来「文不加点」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通篇无所涂改。后来「文不加点」就用来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援笔立成,不需涂改。
书证
- 01.《后汉书.卷八零.文苑列传下.祢衡》:「衡(览)〔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 02.《南史.卷六九.傅縡列传》:「时陈文帝使颜晃赐瑒杂物,瑒托縡启谢,词理周洽,文无加点。」
词典附录
- 修订本参考资料:形容才思敏捷,一挥而成,无所涂改。后汉书˙卷八十˙文苑传下˙祢衡传: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亦作文不加点。
- 修订本参考资料:形容才思敏捷,一挥而成,无所涂改。后汉书.卷八十.文苑传下.祢衡传:「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亦作「文不加点」。
【文无加点】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形容才思敏捷,一挥而成,无所涂改。《后汉书.卷八零.文苑传下.祢衡传》:「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也作「文不加点」。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