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本】的意思和解释
【书院本】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清代及清代以前书院刻的书本称之为书院本。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开元6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修书院,13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刻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宋代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多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有名学者讲学其间,教学以学习儒家经籍为主。自宋以来,历代书院均从事刊刻图书,其精美完善屡为学者所称道。清顾炎武云:「闻之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山长主之,通儒订之,学者则互相易而传布之。故书院之列有三善焉:山长无事而动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板不贮官而易行也,三也」。元世祖入据中原,即诏管内书院有司,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书院。又令好事之家出钱粟瞻学者,并立书院。宋末,儒士入元不仕,多退而建立书院讲学,也有儒士致仕后兴办书院。各路、各学官私书院林立,故习俗移人,争相模效。〔金台纪闻〕云:「元时州县皆有学田,所入谓之学租,以供师生廪饩,余则用以刻书,…故雠校刻画颇精,然元末则衰矣」。书院有学田收入,可作为刻书之资,书院山长又为有学问之人,故元时书院刻书也多,如宗文书院、梅溪书院、圆沙书院、南山书院等,其中最闻名者为西湖书院,其刻马端临〔文献通考〕348卷,字体优美,行款疏朗,刻印俱精,诚为佳椠。又如铅山广俊书院刻辛弃疾〔稼轩长短句〕12卷,行书写刻,圆润秀丽,也属元刻中之白眉。明代,尤其是嘉靖至明末,明朝当权者为了钳制舆论,打击政敌,曾先后4次下令废毁书院,故与历代相比,明代书院不甚发达,刻书也不多。清初,全国书院甚少。雍正以后,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书院的政策,由消极压制为积极兴办。雍正中,先后在各省会设书院一所,由政府拨给经费,聘请山长,同时放宽对私人建立书院的限制,书院刻书也渐为学者重视。如杭州话经精舍、广州学海堂刻清代经师着述〔诂经精舍文集〕、〔学海堂经解〕等,都对当时的学术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清末张之洞设广雅书院,兼开广雅书局,刊刻名贤着述,不下数百种,规模宏大,有裨学人。书院本校雠较精,其得藏书家及学者之喜爱。
清代书院刻书较多,不能尽列。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以经史训诂为主的书院,因他们办书院的目的就是汇集学者研究学术,发展学术,所以十分重视图书的收集,而且重视整理有关书籍,刻印自己学者的着作、汇印有学术价值的书籍,书院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图书馆和出版机构而推动清代学术之发展。如阮元创立之话经精舍和学海堂,刻有〔话经精舍文集〕8集,学海堂刊印〔学海堂经解〕180种、〔学海堂文集〕90卷,共收集了500人之着作。其他书院刻书亦连绵不绝,不少都是清刻本中之善本。
--作者:沈津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