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遇】 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  我要纠错

简体

繁体

神遇

拼音

shén yù

怎么读

【神遇】的意思和解释

【神遇】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心领神会,达到契合的境界。《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零》:「凡用笔日益习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此可以神遇而不可以言传也。」
【神遇】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神遇」意指进行艺术创作时,主观精神与创造对象直觉合一、交融的心理状态。「神遇」一词原出自[庄子.养生主]中的谈艺寓言[庖丁解牛]章,提到庖丁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使得解牛不再是血腥画面,而是人世间最美丽曼妙的音乐和舞蹈:「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在出神入化的解牛技艺中,庖丁彷佛在进行一场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但这并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在技艺过程中,铸进了多年长期实践、反覆磨练的工夫,把知识、技巧消融于其中,最后才能如有神助。
       寓言中庖丁即自述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可知过程有三阶段,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最后上达无牛之境,而解牛时仍怵然为戒。他能从族庖、良庖,蜕变成今日的庖丁,关键即在于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才能由技入道。「神遇」即表现为主体心理的静一不变,当进入技艺创作时,无目的而合规律的入神状态,最后达到虽由人工但逼似自然天成的神妙化境。可见虚静是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必要条件,亦即排除客观干扰和主观杂念,集中全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加工制作。无疑地,[庄子]文中所述的「未尝见全牛」、「官知止而神欲行」,即可谓是一种胸中洞然无物的虚静状态。引申来说,技艺创造时的出神入化,就是取消心与物,心与手的距离,从而达到客观对象、主观感受、物质表达三者浑一的极致,由虚静进入了物化。析言之,最初解牛所见无非牛,仍处在「以我观物」的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心与物的界限消失,物我两忘,进入「以物观物」的阶段。得道之后纯以神遇,心与手的距离消失,技艺对心的制约性解除,庖丁由技中见道,在手中直观到自已的创作自由,达到自由审美的境界,所以会「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证诸后代画论,如唐代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说:「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 ,触毫而出,气交神漠 ,与神为徒。」文中所述的创作经验,即脱胎于庖丁解牛「得心应手」的故事。其次,这种物、心、手三者同一的艺术创作经验,也被宋代苏轼加以吸收。如[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说:「技道必须两进,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又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一遇也,而况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文中所述的「了然于心」即相当放庄子所述「未尝见全牛」的心、物同一境界;而「了然于口与手」即相当放庄子所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得之于手」的心、手距离消失。最后,如清代郑板桥[题画]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也。」更可说是对庄子「神遇」思想的补充和发展,突出「手」的表达对原始物象的能动改造,让艺术创作着重于体现自然造化的气韵生动及神妙化工之美。

--作者:陈章锡

【神遇】 图片鉴赏

神遇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