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意思和解释
【理学】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性理之学。宋儒释经,以传道自命,重疏义理,兼谈性命,为与禅学、道教相结合所产生的学派。理学衰于元,而复兴于明。王守仁承继陆九渊之学而光大之,但其后只知言心言性,而疏于力行,流于空谈。也称为「道学」、「性理学」、「宋学」。
【理学】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 性理之学。宋代儒家学者以传道为使命,注重阐释经义,兼谈性命,并转化禅、道思想精华和修养方式所产生的学派。元代时衰落,明朝又再度兴起。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学说,并发扬光大。但后来只知言心言性,而欠缺实践,流于空谈。
【造句】宋代兴盛的书院制度有助于士人钻研发扬理学。 △道学、性理学、宋学
【理学】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理学之兴,可以说是衰落已久的儒学之复兴。但理学系于北宋初期始勃然兴起,而儒学之复兴运动则在隋唐已见萌芽;首先有此觉醒者,是后来称为文中子的王通。唯王通逝世过早,因此他仅对孔子思想加以绍述及鼓吹,而当时佛学思想正方兴未艾,所以他的努力并没有达到他的理想。
真正为宋明理学之先驱者,当推韩愈;其理由约有下列三点:
1.孟子与荀子本为同列诸子之儒家,周、秦之际,儒家中孟、荀二派并峙;汉兴以来,则荀学为盛,除扬雄对孟子有相当之推崇外,未有特崇之者。韩愈独以孟子得孔子之正传,其学醇乎儒,非大醇小疵的荀子所可同日语。韩愈一倡,此说大行;宋儒极力推崇孟子,实自韩愈启之。
2.〔大学〕本为〔礼记〕中之一篇,自汉至唐,未有重视之者,韩愈独取其「明明德」、「正心」、「诚意」之说,表而出之,指出:「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韩愈此处是指佛老及儒者均欲治心,但儒者之治心是入世的,而佛老之治心为出世的。用意不同,结果自异;迨至宋明,〔大学〕遂与〔孟子〕同为理学家崇奉之重要经典。
3.韩愈以儒道自任,又为「道统」之说,指出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间,有一个薪烬火传、百变不离其宗的共同精神;此种内圣外王、修己以安人之传统精神,正是中国所赖以立的国魂,即所谓的「道统」。「道统」之说经韩愈提倡,遂为宋代理学家所乐道;而「道学」一词,更成为宋、明儒学之别名。
韩愈的学生李翶,作〔复性书〕,把「复性」作为贤人学为圣人之修养方法。所谓「复性」,在尽其性使返于本然之明;其说与北宋四子之性说,颇多契合。李翶一方面在方法上吸收佛学的精华,一方面在根本思想上强调儒家的道统;在表面上是一种调和,实际上却是借调和以扬弃佛学之流弊,增加儒学的血轮。这也是以后宋、明理学家所走的道路。
韩愈、李翶都特别推崇四书,想在四书中体会六经的根本精神,很明显地已成为理学之先驱。
理学亦称「道学」,〔宋史〕中把理学家都归入道学传。自宋至清,理学中程、朱(程颢、程颐、朱熹)一派成为正统的官方思想。北宋的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更综合各家学说集其大成,形成理学的正统理论。至南宋的陆象山,与明代的王阳明,称为陆王派,或是理学的一支,但一般人把他们另归入「心学」系统。
张载把人与天地同体共性的本然之性,叫做「天地之性」,把气聚而成形,成为人之后所形成的气名为「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至善的,气质之性则是有善与不善的。他认为「天地之性」要依赖「气质之性」才能发挥作用,如气质有偏,则将妨碍「天地之性」之发展。故教育的作用在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受命于「天地之性」,而能「顺性命之理」,防止「灭理穷欲」。
朱熹则将程颐「性即理」的思想与张载的「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思想加以融贯。把张载的「天地之性」改为「天命之性」,也就是「义理之性」;认为「天命之性」就是「理」,亦即是「天理」。
人人自觉应服从「天理」,不可以违背「天理」,归结到朱子所谓的「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教育的目的即在「革尽人欲,复归天理」。
理学家认为实现「天理」,是靠人的高度自觉心;使每个人先天的「善性」,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现与自觉完成。能「尽性顺命」,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理学家认为「慎独精察」、「主敬存养」是做人的基本工夫,「变化气质」、「存天理,去人欲」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理学家讲究气节与操守,提倡「持志」、「养气」、「舍生取义」,强调道德的责任感与历史的使命感。宋、元、明三代均为理学的昌明时代,对当时的士大夫和后世的知识分子,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程运
【理学】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