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的意思和解释
【风骨】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 坚强不屈的性格。《晋书.卷一三零.赫连勃勃载记》:「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唐.高适〈答侯少府〉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风格与精神。《魏书.卷八二.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风骨】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风骨」指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其内容有四:第一传神,要求艺术作品应以神似为主,以形似为辅,风骨就是作品内在的精神美、本质美。第二自然,作品必须自然真率,天生化成,才能具有风骨之美;反之,人为雕琢,刻意求工,将会丧失风骨之美。第三抒发感情的鲜明凸出,其具体反映为作品的气,例如锺嵘〔诗品〕称赞曹植的诗「骨气奇高」,因其内容能「情兼雅怨」,具慷慨悲壮之情,也就是建安风骨。第四形象塑造的精炼有力,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说:「瘠义肥辞,繁杂失统」系因缺乏风骨所致;书法上也注重「骨力」,反对「墨猪」;另外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讲究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磊落,紧劲联绵。
「风骨」的运用始自六朝,自唐以后各家乃相沿袭用;原是由汉朝以来品评人物讲究风神骨相的社会思潮,继而发展到品评艺术和文学。析言之,首先,汉代识监人物注重在骨相,如王充即在〔论衡.骨相〕中认为富贵贫贱及操行清浊可由骨法得知,这偏于形监。其次,魏晋以后,玄学兴起,强调人物的才性要由精神气质上来识别,主张神监,偏重考察人的情味风韵特徵,这在刘邵〔人物志〕中有清楚的反映。他强调「徵神见貌」,又说:「骨植气清,则休名生焉。」主张从骨格姿态可以察见人的精神气质特徵。再次,东晋以后用「风」的概念来说明人物精神面貌特徵的更多,如〔世说新语.赏监〕刘孝标注说:「羲之风骨清举也」,沈约〔宋书.武帝纪〕说刘裕 「风骨奇特」,风骨都用以指清谈名士或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
从上述人物批评的重视风骨,反映到文艺批评中则是文学上风骨与辞采的对立,绘画上风骨与精彩的对立,书法中骨力与媚趣的对立。例如:其一在文学方面,刘勰于〔文心雕龙〕中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以风骨为主,辞采为辅,在风清骨峻的前提下,作到辞采华茂才是佳作。亦即风骨是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作品中,着重其所显示的精神气貌特徵。而风跟骨虽都是指作品中的神,但细加区分,则抒情作品讲风比较多,叙事说理的作品讲骨比较多。其二,绘画方面,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批评第二品顾骏之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始变古体,创为今范;赋彩制形,皆创新意。」文中将风骨和精细的色彩描绘相对,而且是以风骨为主,精彩为辅。其三,书法方面,〔法书要录〕载王僧虔评王献之书法说:「骨势不若父,而媚趣过之。」又评郗超草书说:「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可见书法也以骨力为主,以媚趣为辅。
总之,风骨概念始见于魏晋时期,指称人的气质、风度仪表之美。其后,风骨与风力、骨力等概念并用于书画品评。至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用「风」指称作品情感的感染力,「骨」侧重文辞的义理内容与逻辑力量,都和作者崇高的人品和精神风貌难以分开。甚至可溯其根源于儒家〔诗经〕的风教思想。风骨是情志和审美理想的一种艺术表现,风骨也体现了积极进取、重视阳刚之美的中华传统精神。
--作者:陈章锡
【风骨】 图片鉴赏
相关词语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