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意思和解释
- 人名。(公元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着有《白氏长庆集》等。
名籍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世迁居下邽(今西省渭南县),大历七年(772)生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
目录 |
生平经历:
- 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司马。
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着有《白氏长庆集》等。尊号为「诗魔」。
- 他生活在官宦擅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中唐时期;家庭政治地位属中下层。因西河兵乱,十一二岁则避乱江南,漂泊于苏、杭、越中一带。青少年时代刻苦攻读,以祈振兴家道。
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带着美好旳幻想来到了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崭露头角,得到老前辈顾况的赏识。他在长安得了一些日子,逐渐感到周围的冷漠与污浊。他知道长安不可能有自己的进身之阶,最后便失望地离去。
- 二十九岁那年,白居易考取了进士。元和元年(806)四月,宪宗策试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举人。
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在对策中苦诋时政,忤犯宦官,结果因宦官反对不得居上第,考策官、复策官亦遭贬斥。白居易愤然上书,主持公道。他因直言敢谏,为执政者所忌。
- 元和十年,藩镇李师道、不承宗遣人到长安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执政者所恶,以莫须有的罪名贬江州司马。自此沦落天涯,悲愤悒郁。
-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迁忠州刺史,政治上有了转机。他吸取过去的教训,采取明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从此心向佛、道。
- 长庆元年(821),任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又转上柱国,可谓官运亨通。为避免卷进政治斗争漩涡,他请求外迁,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他疏理六井、筑堤蓄水,以利灌溉。离任之时,他还将治水要领写成《钱唐湖石记》,刊于石上,使继任者知晓。据说离开杭州时,他把官俸留在州库,作为公家缓急之需。他为官认真,深得百姓爱戴,任满离苏时,父老泣别,相送十里。大和元年(827),改任秘书监,又回到了长安。大和二年正月,授部侍郎。次年,白居易五十八岁了,他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险,便决意引退。春天,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自此长别帝京。在东都洛阳,他过书”中隐”的生活。既可保富贵,又能远祸全身。会昌六年(846)逝于洛阳。相传他去世之后,在洛阳龙门过往的行人,都到他墓前逦酒祭奠,以致墓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学术思想:
他的诗歌现存近3040首,七十卷,留有一着作为白氏长庆集。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他最为重视的是讽喻诗。但他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诗。代表作《新乐府》50首,集中体现了诗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如《卖炭翁》序为:「苦宫市也」,揭露朝廷以宫市方式强行劫夺百姓资财。但《新乐府》诗也存在着从理念出发,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前半篇对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有所讽刺,这是引起「长恨」的原因。后半篇却以充满同情笔法描写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诗的主题思想从讽刺转为同情和美化李,杨的执着爱情。这是长恨的正文。在艺术的表现上,前半篇写实,后半篇穿插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全诗语言声调优美,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进,勇于将白话并入诗中,将老旧的诗词格式进行改造,甚至连乡下的老婆婆都能懂(即俗谚老妪能解),因此在当时已经流播很广,甚至远及「日本、暹罗(泰国)诸国」。
评价:
白居易之诗体平白浅易,有如家常话,妇孺都解,士庶道僧,商妇歌妓,牛童马走之口,无不诵其诗,后世评价为「社会诗人巨匠」。
着作:白居易的着作目前古抄残卷存于东京博物馆!《白氏长庆集》是《白氏文集》的初名,当白居易将自身作品编辑成集,他便定名为《白氏文集》
作品: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本篇似是作者练习应考的拟作。按照惯例,凡是指定或限定的诗题,都要加上”赋得”二字。
据说写这首诗时,白居易才十六岁。据唐人张居固《幽闲鼓吹》载,白氏由于这首诗而受着作郎顾况赏识。此诗立意新颖,它借草取喻,把抽象的”别情”写得具体可感。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一个真理: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不管客观环境怎么摧残,也绝不会毁灭,一旦时候到来,就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由于这两个原因,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敞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陆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妇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杆。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位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由,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介绍: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 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 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 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 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 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 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 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 鸟中之曾参
介绍:
诗人白居易的母亲晚年为病所苦,后来跌落坎井而死。白居易在守丧间写下这首诗,从诗文中的「未尽反哺心」,我们可以明了他「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心情。这首诗一方面在宣泄自己悲情,一方面讽谕世上不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