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意思和解释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来源:辞书)
- 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喻有德行的人,因为水有三项特性:一是滋养万物,利益众生;二是柔顺无形,不与人争;三是就下而流,低卑自处。当然这是指水是滋润万物的雨露,是川流不息的溪河,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而不是淹灭生灵的洪水暴雨,海啸狂涛。可说是老子选择性的审美观点,以水性柔顺、就下、利万物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利益众生」、「守柔处下」、「不与人争」是老子认为圣人之德的特徵。其有最高美德的人,首先要能像自然生养万物、功成不居一般,能泽及百姓、利益众生。如〔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所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说大道泛行,弥纶全宇。万物皆受其德泽而生,大道也能不辞生养万物之劳,且不主宰支配万物。说道常无欲,是指道精微细小的特徵;说万物皆生乎自然、又回归自然,却不以自然为主宰,则是道宏阔伟大之处。圣人效法自然之道,虽德化流行,仍大公无私,总能成就崇高伟大的精神境界。
其次「守柔处下」也是老子认为修道者应有的品德。正如〔庄子.天下篇〕所说:「老聃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子处世本以守柔处下为原则,用以矫治人心争强好胜之弊。守柔者弱,老子认为能以柔弱谦让之道处世的人,反而能保身全性。〔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说人在初生之时,体质柔弱,死亡之时却体质僵硬,所以说柔弱使人保命平安,坚强使人危殆死亡。上述原则固然出于粗糙经验归纳所得,不过老子本意在说明若以坚强暴力待人,容易导致毁灭败亡,反之若以温柔谦弱处世,则可保持长久平安。老子因此贵「弱柔」恶「坚强」,甚至认为柔能克刚,而水正是最佳的例证。水是天下至柔之物,却一泻千里,无坚不摧。如〔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皆在说明这个道理。
守柔者弱,弱者居下,居下不争。守柔、处下、不争都是老子坚持的处世原则。人皆恶居下流,水却就下,可以比喻修道之人与世无争的美德。〔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说理想君王有施于民,却与民无争,而水中的江海最适宜比拟圣人的这项德性。〔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所以能下百川正因居于低下的地位,所以理想君王治国时时以下位自居。若真想领导人民,则必须将自身利害于百姓利害之后。所以理想君王领导民众时,不使人觉得被统治,所以乐于拥戴服从,不争,超越与人争之外就没有人能同他争了。这是老子一贯的相反相成的原理「不争」与「莫与之争」表面看似乎相反,实则基于超越对待的原理,却为同体。
--作者:俞懿娴
【上善若水】 图片鉴赏
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不保留版权,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Tip:SCCG